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教授就当前疫情形势发表了一系列最新判断,为后疫情时代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引,在经历了大规模感染和免疫屏障初步建立后,张伯礼指出,我国疫情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免疫缓冲期”,社会防控体系需顺应病毒变异与群体免疫的现实,实现从应急管控向精准治理的战略转型。
疫情态势:从“暴发流行”过渡至“局部散发”
张伯礼分析认为,随着人群自然感染与疫苗接种形成的混合免疫水平提升,新冠病毒的传播力虽未减弱,但致病力整体显著降低,目前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集中式的疫情暴发已基本结束,转而呈现“局部性、间歇性、小规模”的散发特征,他指出,这种态势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常态,疫情高峰的出现将更趋平缓,波峰间隔也可能拉长。
值得注意的是,张伯礼提醒,病毒变异仍是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尽管奥密克戎谱系仍为主导株,但其亚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持续增强,可能导致既往感染者重复感染的风险存在,对病毒变异株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仍是科学防控的基石,绝不能因形势缓和而放松警惕。
防控重心: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向
基于对疫情新阶段的判断,张伯礼提出,下一阶段的防控重心应实现三大关键转向:
从“防感染”到“防重症、降死亡”的精准防护。 张伯礼强调,防控资源的配置必须更加聚焦于保护高危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未接种疫苗者等脆弱群体,是当前和未来疫情防控中最需要守护的对象,他呼吁,必须进一步优化疫苗接种策略,尤其是提高老年人群的加强针接种率,筑牢“免疫长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特别是对重症的早期识别与转诊能力,需要得到持续强化。
从“社会面管控”到“个体化责任”的协同治理。 随着乙类乙管政策的实施,个人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张伯礼认为,这要求公众建立起更加成熟的健康素养与防护意识,在“免疫缓冲期”,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应内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时,应主动进行检测并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形成社会层面的集体防护默契。
从“单一抗疫”到“中西医并重”的整合医疗。 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领军人物,张伯礼再次肯定了中西医结合在疫情防控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介绍,在应对感染后出现的长期症状(长新冠)、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方面,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在改善咳嗽、乏力、心悸、失眠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他建议,应将中医药深度融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日常诊疗服务中,建立起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的中西医协作机制。
长远之策:筑牢公卫基石,关注“长新冠”挑战
张伯礼展望长远,指出此次疫情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他呼吁,必须借此契机,加大投入,永久性地强化传染病监测网络、病原体检测能力、医疗物资战略储备和科研攻关体系,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公共卫生挑战。
他对“长新冠”问题表达了高度关注,张伯礼指出,部分感染者在康复后仍受到一系列中长期症状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个体生活质量,也可能对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构成潜在压力,他建议,国家层面应启动对“长新冠”的系统性研究,明确其发生机制、临床谱系和干预策略,并为此类患者提供规范、可及的康复医疗服务。
张伯礼院士的最新判断,清晰地描绘了我国疫情发展的新图景——“免疫缓冲期”,这既是一个风险与挑战并存的过渡阶段,也是一个推动公共卫生体系转型升级、培育社会健康文明的重要窗口期,他的论述传递出一个核心信息:我们已告别了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极端应急状态,但远未到可以“马放南山”的时刻,科学、精准、从容地将防控措施融入常态,持续关爱脆弱群体,大力弘扬中西医结合的智慧,将是我们最终走出疫情阴影、迈向健康未来的坚实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