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当金城的银杏叶还未完全褪去金黄,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阴影,再次笼罩了黄河之滨的兰州,没有了往日牛肉面馆升腾的滚滚热气,没有了黄河风情线上游客的熙熙攘攘,也没有了白塔山下自乐班的秦腔梆子声……兰州,这座西北重镇,被迫按下了“慢行键”,进入了一场全城动员、共克时艰的非常态“战疫”之中。
数字背后的严峻挑战
本轮兰州疫情,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兰州面临的最复杂、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奥密克戎变异株以其极强的传染性和隐匿性,迅速在多区县形成多点散发的态势,官方每日发布的疫情通报,牵动着数百万市民的心,不断攀升的阳性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的高风险区、以及流调轨迹中呈现出的复杂社会面活动,都清晰地表明,病毒的传播链条尚未完全阻断,防控工作正处于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
与数字的冰冷相比,更具体的是生活节奏的彻底改变,主城四区实行临时性管控措施,居民非必要不外出,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喧嚣的东方红广场、繁华的西关十字、文艺的读者大道,一时间变得空前寂静,这种“静默”,是兰州在与病毒赛跑时,不得不采取的果断“刹车”,旨在以最快的速度捞干筛净潜在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
“静默”之下的城市脉动
表面的“静默”之下,整座城市的抗疫机器正在高速而有序地运转,这并非一座“空城”,而是一座“战时”状态下的“堡垒”。
- 核酸检测的“兰州速度”: 从晨光微熹到夜深人静,各个小区的核酸检测点排起了有序的长龙,市民们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线,安静地等待采样。“大白”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连续作战,他们的面屏上凝结着水汽,防护服下是被汗水浸透的衣衫,一轮又一轮的筛查,是为了从人群中精准地“定位”病毒,这是清零攻坚战的基础。
- 物资保供的“生命线”: “家里没菜了怎么办?”这是管控初期市民最普遍的焦虑,对此,兰州市迅速启动了应急保供体系,本地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与社区对接,推出“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服务,无数的快递小哥、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成为了城市的“摆渡人”,他们穿梭在空旷的街道上,将粮油蔬菜、肉禽蛋奶以及急需的药品,一户户送到居民手中,这条畅通的“最后一百米”,稳住了民心,也守住了战疫的大后方。
- 黄河儿女的“硬核”与温情: 兰州人的性格,如同奔腾的黄河,既有西北的豪迈坚韧,也不失深处的温暖,有人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运送物资;邻里之间在微信群里互通有无,一包盐、几棵葱,传递着共渡难关的暖意;艺术家们创作抗疫主题的剪纸、歌曲,为前线鼓劲,为城市加油,更有无数普通市民,用最简单的“足不出户”支持着抗疫大局,这份“硬核”的坚守与互助的温情,是兰州能够抵御疫情冲击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挑战与反思:疫情下的多维镜像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城市治理体系的效能,也映现出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 医疗资源的承压与调配: 激增的感染者和大量的隔离需求,对兰州的医疗资源、隔离资源构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快速扩充定点医院床位、方舱医院容量,并确保重症患者的救治通道始终畅通,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现实考题。
- 精准防控与民生保障的平衡: 长期的全域静态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承受着巨大经营压力;学生们的学业、即将到来的各类考试也面临不确定性,如何在后续防控中更加科学精准地划定风险区域,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实现“动态清零”目标过程中必须不断优化的课题。
- 信息沟通与心理“防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的传播有时比病毒更快,官方及时、透明、权威的信息发布,是稳定社会情绪的“定心丸”,长期居家带来的焦虑、恐慌等情绪也不容忽视,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积极的文化生活引导,同样是抗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在前:静待金城花开时
尽管挑战重重,但希望之光从未熄灭,随着国家工作组的有力指导、各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以及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兰州的疫情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部分区域开始逐步、有序地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信号。
此刻的兰州,如同黄河穿越峡谷,虽有回旋与波折,但东流之势不可阻挡,这场疫情,是对城市韧性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我们看到了问题,更看到了无数平凡英雄的挺身而出和全体市民的众志成城。
当疫情散去,中山桥上将再次挤满拍照的游客,正宁路夜市会重现摩肩接踵的热闹,黄河母亲的雕塑前会再度响起天南地北的乡音,而这段非常时期的记忆,将沉淀为兰州城市精神的一部分——那份在逆境中展现的坚韧、团结与乐观,将如同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继续滋养着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兰州,加油!待到疫散云开,我们共赴一碗“肉蛋双飞”的滚烫乡愁,共赏黄河两岸的灿烂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