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大连,海风依旧温柔,却夹杂着一丝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这座城市的部分区域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街道上行人稀疏,商场入口处亮码测温成为常态,社区里回荡着防疫广播的提醒——这是大连在疫情考验下的特殊剪影,也是一座千万人口城市以精准防控守护生命的真实写照。

精准防控的科学之道
中风险区域的划定,体现的是疫情防控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变,与去年全城封控的模式不同,此次大连采取的是“精准圈定、快速处置”策略,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在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收集,24小时内理清传播链条;核酸检测点依据人口密度科学布局,确保“应检尽检”的同时避免人员聚集,这种既不过度影响经济社会运转,又能有效控制疫情扩散的做法,正是中国抗疫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的生动实践。
在中山区某个被划定为中风险的街道,居民王女士展示了社区统一配发的出入证:“每户每两天可一人外出采购,这个措施既保证了基本生活需求,又有效减少了人员流动。”这种精准到楼栋、街区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影响范围,彰显了疫情防控的温度与智慧。
经济民生的韧性答卷
中风险状态下的城市经济运行,犹如在钢丝上保持平衡,大连交出了一份韧性十足的答卷,港口码头,桥吊林立,集装箱卡车川流不息——作为东北亚重要航运中心,大连港实行“闭环管理”,确保外贸通道畅通无阻;跨境电商产业园内,直播带货热度不减,线上成交额逆势增长15%;税务部门推行“非接触式”办税,为企业纾困解难。
在保障民生方面,大连构建了“区—街道—社区”三级保供体系,西岗区某封控小区内,社区网格员老张每天要处理上百个居民需求:“从降压药到婴儿奶粉,我们就是居民与外界连接的桥梁。”全市30家大型商超启动“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模式,确保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这种既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又保住民生基本盘的平衡艺术,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体现。

社会力量的温情汇聚
疫情面前,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构筑起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在沙河口区,65岁的退休医生孙阿姨重新穿上白大褂,担任社区核酸检测志愿者;“90后”程序员组建成“技术抗疫小组”,开发出社区物资调度系统;出租车司机自发组成“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各个社区展现出的自治智慧,甘井子区某小区居民自发组织“阳台音乐会”,用歌声传递信心;中山区的家长群变身“在线互助小组”,共享网课资源与育儿经验,这些细微处的守望相助,让中风险状态下的城市依然充满人情味。
常态化防控的深远思考
大连此次应对中风险疫情的经验,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智慧城市建设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巨大价值——大数据精准溯源、健康码动态管理、云平台远程办公,这些数字化手段成为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基层治理体系经受了实战检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人员排查、物资配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场疫情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城市发展路径,大连市适时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从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到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从数字基础设施到生态空间规划,全面提升城市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站在大连东港商务区眺望,碧海蓝天依旧,城市正在有序运转,中风险状态既是挑战,也是重塑城市韧性的契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应对疫情的精准策略,更是一座城市在特殊时期的担当与智慧,是千万市民共同书写的抗疫篇章,这份在挑战中凝聚的勇气与力量,将伴随大连穿越风雨,迎接疫散云开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