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中山市小榄镇如一颗明珠镶嵌其间,这个以菊花文化、五金产业闻名的岭南古镇,在2022年冬春之交,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当奥密克戎毒株的阴影笼罩这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小镇时,一幅凝聚着坚韧与温情的抗疫画卷徐徐展开。
疫情初现时,小榄镇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彻夜灯火通明,流调溯源、核酸筛查、隔离管控等多线作战,令人惊叹的是,在首例病例确诊后12小时内,全镇就完成了重点区域3.2万人的首轮核酸筛查,这种高效背后,是基层治理体系的多年积淀——小榄镇将15个社区划分为187个网格,每个网格都建立了“社区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的应急小分队,这种“平战结合”的治理模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永宁社区,65岁的网格员根叔每天背着扩音器走街串巷,用纯正的小榄话提醒居民做好防护,他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户的特殊需求:李婆婆需要定期去医院做透析,张先生家的小孩要上网课需要打印资料……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筑起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小榄的智能制造业悄然转型,本地企业华帝股份连夜改造生产线,生产防护面罩;榄菊日化将消毒液产能提升至平时的三倍,产业重镇在危机中展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
疫情下的市井生活更显人间真情,当部分区域实施临时管控时,小榄人特有的乐观精神在社交媒体上流传,有居民在阳台开起“个人演唱会”,邻居们隔空和声;有主妇在业主群里分享独创的“三天食材创意菜谱”;更有人将自家小院的菊花剪枝分给邻居,笑称“隔离也要风雅”,这些温暖瞬间,被当地年轻人制作成短视频,让“小榄抗疫日记”话题在网络上获得超千万次点击。
医护人员的故事尤为动人,陈医生在核酸采样点连续工作14小时后中暑晕倒,醒来第一句话是“我的岗位谁在顶替”;护士小刘推迟了三次的婚礼再次延期,未婚夫来到防控区外,隔着警戒线给她送上了一束菊花,小榄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王医生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患者的健康,更是这座城镇的烟火气。”
疫情防控中,新技术得到创新应用,小榄镇开发了“菊城防疫”小程序,整合了健康码、核酸检测点人流查询、生活物资配送等十大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镇内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程序专门开发了“代操作”功能,年轻人可以远程为老人申领电子通行证,这种人性化设计,让数字化防疫不留死角。
经过二十多个日夜的奋战,小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当解封的消息传来,没有狂欢的人群,只有社区居民自发在门口挂起的感谢卡片,上面画着菊花和爱心,菜市场恢复往日的喧嚣,工厂机器重新轰鸣,学校传出朗朗书声——这些平凡的生活场景,此刻显得如此珍贵。
小榄镇的抗疫实践,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韧性与温度,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无数普通人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用行动书写的责任担当,正如小榄人常说的“菊城精神”——看似柔美,实则坚韧,这座古镇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任何困难都压不垮认真生活的人们,疫情终将过去,而生活永远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