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步缓和,南京方舱医院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已陆续进入撤离阶段,这些临时搭建的医疗设施,曾为防控疫情、隔离患者立下汗马功劳,但它们的撤离并非简单的“拆除”或“废弃”,而是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方舱医院撤离后,其资源、空间和人员将去向何方?这不仅关乎城市资源的优化利用,更折射出中国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的智慧与远见。
方舱医院的使命与价值回顾
南京方舱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在疫情高峰期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收治轻症患者,有效缓解了定点医院的压力,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挤兑,这些方舱医院多由体育馆、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改造而成,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和医护团队,体现了“战时”状态下的高效动员能力,据统计,南京在疫情期间共建成并运行多处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数千人,为阻断病毒传播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舱医院的临时性决定了其“使命必达,功成身退”的特性,随着社会面动态清零和常态化防控的推进,这些设施如何“善后”,成为城市治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从全球经验看,临时应急设施的处置往往面临资源浪费或管理真空的困境,但南京的实践却展现了一条更具前瞻性的路径。
撤离后的空间转型:从“应急场”到“民生园”
方舱医院撤离后,最直观的变化是其物理空间的再利用,南京的做法并非简单恢复原貌,而是基于城市长远需求,进行功能升级与整合,部分方舱医院原址(如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在彻底消毒后,已重新回归展览、体育等公共服务职能,但同时保留了部分基础设施,作为“平急两用”的储备资源,这些空间被纳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一旦未来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或自然灾害,可迅速转换为临时医疗点或避难场所。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空间被改造为社区健康中心或公共卫生培训基地,南京某区将原方舱医院的部分区域改建为慢性病管理站,为居民提供日常健康监测服务;另一处则转型为疾控演练场地,定期组织应急培训,这种转型不仅避免了“建而不用”的浪费,还强化了基层医疗网络的韧性,正如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所言:“方舱医院的撤离不是终点,而是城市公共卫生体系迭代的新起点。”
资源循环与人员安置:最大化社会效益
方舱医院撤离过程中,医疗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的处置尤为关键,南京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规划,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可重复使用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等)经过严格消毒后,被调配至基层医疗机构或储备入库,填补了部分社区医院的设备缺口;临时征用的物资(如床铺、隔板等)通过慈善渠道捐赠给弱势群体,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
人员安置更是重中之重,方舱医院运行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志愿者和管理者投身一线,他们的去向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性,南京通过“定向转岗+技能提升”相结合的方式,为参与方舱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职业发展支持,部分人员回归原单位后,被纳入应急医疗人才库;另一部分则通过培训转型为公共卫生专员,充实社区防控力量,志愿者团队则被整合进城市志愿服务体系,成为未来应对突发事件的骨干,这种“化战时经验为平时能力”的做法,不仅保障了就业,更提升了整体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经验沉淀与制度创新:构建“韧性城市”的蓝图
方舱医院的撤离,不仅是空间与资源的转移,更是应急管理经验的沉淀过程,南京以此为契机,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制度创新,总结方舱医院的建设与运行经验后,南京出台了《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平急两用技术指南》,明确了大型公共设施在应急状态下的改造标准;将方舱医院的管理模式融入“智慧城市”系统,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应急资源的动态调度。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南京的实践为中国城市提供了“韧性治理”的范本,所谓“韧性城市”,不仅要求城市在危机中快速响应,更强调灾后的恢复与升级,方舱医院的撤离过程,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不再是简单的“拆解”,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功能转型和制度固化,将应急成果转化为长期效益,正如城市规划专家所指出的:“方舱医院的遗产,应当是一座城市在公共卫生、社会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上的全面进步。”
撤离之后,留下的是什么?
当南京方舱医院的最后一盏灯熄灭,它留下的不是一片废墟,而是一座城市在危机中成长的印记,从临时隔离点到常态化健康枢纽,从应急设备到民生资源,从一线人员到专业人才……这一切的转型,都彰显了中国在公共卫生治理中的灵活性与前瞻性,方舱医院的撤离,既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城市走向更安全、更健康未来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南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如何应对危机,更在于如何从危机中汲取力量,铸就永恒的城市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