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迎来重大发展节点——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带升级计划获国家批复,配套千亿级高端制造与新能源产业集群项目正式启动,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东营从传统资源型城市向“蓝黄交汇”生态经济强市的战略转型进入加速期,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
生态治理与能源转型协同推进
最新数据显示,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量创新高,2024年首次实现连续200天以上核心区湿地水位稳定达标,通过“淡水漫溢+微生物修复”技术,盐碱地植被覆盖率较去年同期提升17%,濒危鸟类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数量同比增长18.5%,渤海湾沿岸的海上风电项目完成首期装机,年发电量预计达42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126万吨,生态监测中心负责人透露,正在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湿地碳汇监测平台,已进入卫星遥感数据对接阶段。
产业链升级激活经济新动能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20亿元的烯烃芳烃一体化项目完成设备安装,预计投产后可带动下游新材料企业形成超800亿元产值,更引人注目的是,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正式对接胜利油田采油区,未来十年将实现减碳4000万吨,相当于植树3.6亿棵,高新区招商局最新披露,已有14家氢能装备制造企业签约落户,初步形成从制氢储氢到燃料电池的完整产业链。
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合龙进入倒计时,2025年通车后,东营至北京通行时间将缩短至90分钟,东营港1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提前完工,首条直航RCEP成员国集装箱航线开通,一季度外贸吞吐量同比增长31.7%,值得注意的是,胜利机场国际航站楼改扩建设计方案通过评审,未来将开通至日韩的货运包机航线,助力跨境电商发展。
民生工程与人才政策同步升级
市政府最新发布的“人才金政”3.0版本,对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顶尖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已有27名国家级领军人才签约入驻黄河三角洲学者工作站,在民生领域,中心城区3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覆盖率达92%,教育方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重建工程奠基,将重点建设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文化赋能塑造城市新名片
随着“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专项,东营正打造“黄河入海”实景光影秀、红色石油工业遗址公园等文旅融合项目,市文旅局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56%,非遗“吕剧+数字藏品”创新模式单日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当前,东营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正在重塑黄河入海口的城市基因,随着更多国家战略资源的持续注入,这座曾经因油而兴的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与生态修复的双翼,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