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深处,有一扇永不关闭的大门——医院的急诊科,这里是生与死交锋的前线,是希望与绝望交织的舞台,每一天,无数故事在这里上演,有的令人心碎,有的催人泪下,有的则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为上海医疗体系的“哨兵”,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用他们的专业与温情,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生命脉搏。
急诊科的日常:分秒必争的战场
凌晨三点,上海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依旧灯火通明,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担架床的轮子与地面摩擦发出急促的声响,医护人员小跑着穿梭在病床之间——这是急诊科最真实的写照,时间是以秒计算的,一位突发心梗的老人被送来时已意识模糊,急诊团队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心电图、抽血、给药、准备手术……所有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芭蕾,15分钟后,老人被送入导管室,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在急诊科,我们没有‘等一下’这个概念。”主治医师李医生说这话时,眼睛仍盯着监护仪屏幕,“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生死。”他刚值完一个24小时的班,脸上写满疲惫,但眼神依然锐利,这样的工作节奏,是上海各大医院急诊科的常态。
据上海市卫健委统计,上海三级医院急诊科年均接诊量超过百万人次,相当于每天有近3000人涌入这些生命通道,在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等知名医疗中心,急诊科常常人满为患,医护人员需要在极度拥挤和嘈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判断。
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
在急诊科的记录本上,写满了人间百态。
有一个雨夜,一位外卖骑手因车祸被送来,左腿严重受伤,当他得知手术费用后,第一反应竟是要求出院:“我还有个读高中的女儿,不能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护士长察觉后,悄悄联系了医院社工部,协助他申请了医疗救助,手术成功后,这位硬汉在病床上泣不成声。
还有一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走失三天后被送来,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急诊科护士在为他擦洗时,发现内衣上缝着一个电话号码——那是儿子为防止母亲走失特意缝制的,当儿子冲进急诊室,看见母亲安然无恙时,这个中年男子跪在地上失声痛哭,那一刻,整个急诊科都安静了。
“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些本可避免的悲剧。”一位从业20年的急诊科主任回忆,曾有个年轻人因聚餐喝酒过量导致急性胰腺炎,送来时已回天乏术。“他的朋友们说,就因为一句‘不喝就是不给面子’,那晚,我看着那个才25岁的小伙子慢慢停止呼吸,他的母亲瘫倒在走廊里,从那以后,我对每一个酗酒的病人都会多讲几句。”
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奏鸣
上海的急诊科不仅是救治现场,也是医疗科技的前沿阵地,5G救护车实现“上车即入院”,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至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在数秒内分析CT影像;电子病历系统让患者信息在院际间无缝对接……这些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但比技术更温暖的是那里的人文关怀,在儿童医院急诊科,护士们会在采血时用iPad播放动画片;在华东医院,为老年患者准备了老花镜和助听器;多数医院急诊科都设有“安宁疗护区”,让终末病患能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医疗的本质不仅是治愈,更是安慰。”一位护士长说,她记得曾照顾一位晚期肿瘤患者,老人最后的愿望是吃一口鲜肉月饼,虽然已近深夜,她还是想办法买到并加热好,老人吃着月饼,安详地闭上了眼睛。“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在生命终点,一点温情比任何药物都重要。”
疫情下的急诊科:看不见的防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各医院急诊科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不仅要正常接诊,还要负责筛查所有发热患者,防止院内感染,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起雾的护目镜,医护人员在高温下连续工作数小时成为常态。
“那段时间,我们科的医生护士几乎都住在医院。”一位急诊科主任回忆,“有人把孩子送回老家,有人在办公室搭行军床,大家都明白,我们是这座城市公共卫生防线的守门人。”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上海急诊科接诊量增加了40%,而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是普通科室的三倍以上,没有一家医院关闭急诊,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临阵退缩。
黎明前的坚守
清晨六点,急诊科迎来一天中相对安静的时刻,夜班医生正在交班,早班医生已经开始查房,窗外,上海渐渐苏醒,而急诊科的故事仍在继续。
你看得到生命的脆弱——一个心跳骤停就可能让鲜活的生命消逝;也看得到生命的坚韧——经过全力抢救,患者恢复心跳时全体医护的欢呼雀跃,你看得到人性的阴暗——醉汉对护士挥拳相向;也看得到人性的光辉——陌生人为了抢救患者主动献血。
“选择急诊科,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位年轻医生说,“我们错过了无数个家庭聚会,孩子的家长会,但每当成功抢救一个病人,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上海医院急诊科的故事,其实是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在这扇永不关闭的大门后,是人类面对疾病与死亡时的勇气,是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更是那些普通医护工作者非凡的坚守,他们用专业与善良,在这座城市的深夜与黎明之间,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