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猴痘病毒是什么时候
猴痘病毒首次被发现是在1958年。人类感染猴痘的记录是在1970年,当时是一名9岁的刚果男孩。此后,猴痘主要在刚果盆地,包括中非和西非,偶有发生。自1970年以来,非洲共有11个国家报告了人类猴痘病例。
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人类感染猴痘的首个病例是1970年刚果的一名9个月男婴,此后大多数猴痘病例发生在刚果、中非和西非,并且逐渐增多。自1970年以来,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人类猴痘病例。1996-199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次暴发中病死率较低,但发病率高于往常,主要是由于水痘和猴痘同时爆发。
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人类感染猴痘是在197年刚果的一名9岁男孩身上首次发现,此后大多数猴痘病例发生在刚果、中非和西非,并且逐渐增多。自197年以来,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人类猴痘病例。1996-199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次暴发中病死率较低,但发病率高于往常,主要是由于水痘和猴痘同时爆发。
虽然说猴痘病毒第一次发现是在1958年的一只被感染的猴子身上,但是猴痘病毒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上千年,人类感染猴痘病毒是在1970年的刚果,在一名9岁小男孩身上发现,历史上爆发较大规模猴痘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有:刚果、中非和西非。
猴痘病毒既可以感染动物也可以感染人,这种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通常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中传播。1970 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第一例人类感染猴痘的病例,此后非洲平均每年发现几千例病例,但在非洲之外的地区很少发现。
猴痘病毒能在呼吸道飞沫中存在,但通常需要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才能传播。猴痘是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可使人类受染,临床表现类似天花样,但病情较轻。这种疾病由猴痘病毒造成。它属于一个包括天花病毒、在天花疫苗中采用的病毒和牛痘病毒的病毒组。需与天花、水痘相鉴别。
猴痘已在欧洲发生大规模社区传播,目前哪些国家都有猴痘病例?
英国:目前已累计9例确诊5月18日,英国卫生安全局发表公报,英国新增两例人感染猴痘病例,目前已累计9例确诊。而在5月6-15日,英国已确诊7例猴痘病例。最近发现的猴痘病例没有去过猴痘流行的国家旅行,可能是通过社区传播感染。
非洲以外最大规模爆发:2022年5月,欧洲首次报告多国猴痘病例,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意大利等国确诊超100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出现病例。德国称此次为“欧洲史上最大规模猴痘疫情”。非洲持续流行:尼日利亚自2017年以来持续报告病例,2022年已确认15例,疑似46例。
对我国的影响:猴痘在欧美社区已经隐匿传播一段时间,但考虑其传播能力比较弱,估计疫情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另外,目前我国国内及邻国并未发现相关病例,尚未构成威胁,再加上目前我国出入境管理非常严格,总体上讲对我国的影响不大。猴痘和新冠的联系和区别:没什么联系,完全两个概念。
不仅会让数以百万计非洲人无猴痘疫苗可打,也可能加剧猴痘疫情向普通人群扩散风险。疫苗分配不公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进而影响全球疫情的整体形势。疫情扩散风险:目前猴痘疫情已经在多个国家出现,且存在社区传播的可能。如果防控措施不到位,疫情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增加控制难度。
猴痘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爆发 近期,猴痘这一相对冷门的词汇突然登上了热搜,原因是全世界多个国家都相继报告了猴痘病例,包括非洲以外的许多欧洲国家,这是非常不同寻常的现象。猴痘疫情概况 2022年5月7日,英国卫生安全局表示,英格兰已确认一例罕见的猴痘病例,此人曾去过尼日利亚。
猴痘病毒是近期传播的一种十分可怕的病毒,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等十一个国家之中都有着确诊病例,防控的形势十分严峻。
猴痘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A〗、主要传播方式:猴痘病毒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性接触传播(占所有传播事件的81%),生活接触传播风险较低。高风险人群:全球92%的确诊病例为男性,年龄中位数34岁,81%自述为男同性恋、双性恋或其他男男性行为者。中国内地6月病例也呈现类似分布。
〖B〗、猴痘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人与动物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但飞沫传播风险较低。
〖C〗、猴痘的传染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直接接触传播猴痘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损伤、疱疹或溃疡传播。患者皮肤表面、疱疹液及结痂中含大量病毒颗粒,健康人接触其皮肤或黏膜(如口腔、眼睛)易被感染。此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如啮齿类、灵长类)或其分泌物(血液、体液)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新加坡发现首例猴痘境外输入病例,患者出现了哪些症状?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潜伏期8-21天,发病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随后出现皮疹(面部和四肢为主),演变为水疱、脓疱后结痂脱落,病程约10天,结痂消失需14-21天。猴痘疫情的时间线:1958年首次在刚果发现人类感染猴痘病例,主要集中于非洲地区。
猴痘感染的最初症状,发热、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可以发展为面部和身体上的大规模皮疹。大多数患者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患者出现严重症状甚至死亡。自从发现第一例人类猴痘感染病例以来,猴痘一直在西非和中非流行。非洲以外许多国家报告的确诊和疑似病例在猴痘流行地区没有任何旅行史。
猴痘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烧、剧烈头痛、肌肉酸痛、背痛、精力不足、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或皮肤损伤。这些症状与天花等传染病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并非完全相同。对于猴痘的预防,目前并没有专门的疫苗,但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特别是在有性行为的男性中,出现了类似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新临床症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输入措施在预防猴痘输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保护作用。重庆市报告的猴痘病例是在新冠肺炎防控7+3隔离期间发现的。猴痘的潜伏期大多数病例为6至13天。专家称需谨惕无症状感染者。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7~14天,前驱期为2~5天。在前驱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疲乏、头痛、肌痛、背痛等症状,有时伴有咽喉疼痛。发热1~3天后,皮疹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为疱疹、小脓疱,伴局部淋巴结肿大。部分皮损可能有出血倾向,最后结痂、脱落。
在9月16日这一天,我国报告了首例,活动病例境外输入者,据了解该病例是来自于国外中转自重庆的入境人员,因为在入境的时候进行疫情隔离期间出现了皮疹症状。随后国家组织专家为其确诊,经核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猴痘确诊病例。
推背图│猴痘与同性恋污名(2023.07.15)
〖A〗、猴痘与同性恋污名化的争议: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指出本次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传播,但需避免将感染问题与性取向直接关联。关键点如下:性行为与性取向的区分:猴痘通过体液和皮肤破损感染,直肠黏膜比阴道黏膜更易破损,因此肛交行为(无论同性或异性)均为高风险行为。
〖B〗、世界卫生组织(WHO)进一步呼吁男同性恋及双性恋男性应减少性伴侣数量,以降低接触风险,保护自己免于猴痘感染。研究指出,猴痘确诊者中98%为男同志或双性恋男性,95%的病例通过性行为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