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小区里回荡着喇叭声:“下楼做核酸啦!”五岁的乐乐揉着惺忪睡眼,熟练地张开嘴巴——“啊”,这是他第55次核酸检测,母亲在手机备忘录里郑重记下这个数字,就像记录他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
这个生于2017年的孩子,他人生的十分之一时光是在口罩与核酸中度过的,2020年春节,他第一次看见全身防护的“大白”时吓得直往妈妈身后躲,他能准确分辨咽拭子和鼻拭子的区别,会在采样前主动摘下口罩,采样后轻声说“谢谢阿姨”,那些棉签触碰咽喉的瞬间,已成为他童年记忆里不可或缺的片段。
乐乐的55次核酸,串联起一段不平凡的时光。
第1次,2020年2月3日,社区出现疑似病例,三岁的他哭闹不止,妈妈紧紧抱着他,护士轻柔地哄着:“宝宝乖,就像吃棒棒糖一样。”那次检测,全家人在寒风中排了两小时队。
第7次,幼儿园开学要求,出门前,他和妈妈反复练习张嘴动作,还在镜子前认真观摩自己的喉咙,那天,他骄傲地告诉老师:“我今天没有哭。”
第19次,爸爸出差回来,按规定全家检测,他主动担当“小教练”,教爸爸如何正确暴露咽喉:“舌头要往下,不要往上哦。”那稚嫩的专业口吻,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感慨。
第33次,小区封控期间,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大白”站在烈日下,汗水从面罩边缘滴落,乐乐检测完后,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珍藏的巧克力,踮起脚递给医护人员:“阿姨辛苦了。”
第48次,开学前的例行检测,他已能独立完成整个流程——扫码、排队、张嘴、离开,回家路上,他问妈妈:“为什么病毒这么久了还不走?”母亲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这个宏大的问题。
这55次检测背后,是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抗疫全景图,乐乐的检测频率,精确对应着国内每一轮疫情波动——疫情平稳时每月一次,出现病例时每周一次,特殊时期甚至每天一次,那些打印出来的检测凭证,按时间顺序整齐贴在家庭相册里,与生日照片、旅游留念并列,成为这个时代独特的成长印记。
心理学家说,持续三年的检测正在塑造一代孩子的集体记忆,对乐乐而言,“做核酸”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医疗行为,而是如同吃饭睡觉般平常的生活环节,他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加入“核酸检测”场景,用棉签给玩具熊“采样”;他画的“我的家庭”主题作品中,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他学会的第一个复杂词汇是“新型冠状病毒”。
这种常态化的公共卫生实践,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怎样的种子?我们看到,他们更早理解了社会责任——戴口罩、保持距离不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保护他人;他们目睹了科技的力量——健康码、核酸检测让生活得以继续;他们见证了奉献的精神——无数“大白”守护着社区安全。
我们也担忧:当紧急状态变成日常生活,当隔离与检测成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这代孩子会如何看待世界与人际关系?乐乐的妈妈发现,儿子对陌生人面部的想象力有限,常根据口罩上的图案给人取外号:“恐龙叔叔”、“花花阿姨”。
第55次检测后,社区宣布进入常态化防控,核酸检测频率将大幅降低,妈妈告诉乐乐这个消息时,他愣了一下,然后问:“那以后还能见到‘大白’阿姨吗?”
这个问题,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对这些孩子而言,核酸检测已不仅是防疫手段,更是成长过程中恒定的坐标,那55根棉签,55次“啊”,记录的不只是病毒检测,更是一代人特殊的童年。
夜深了,乐乐在日记本上画下第55个核酸贴纸,旁边写着:“今天我没有哭,妈妈说我很勇敢,希望病毒快点走,这样我就能看到大家的笑脸了。”
窗外,梧桐树冒出新芽,冬天总会过去,而这些孩子们在特殊岁月里学会的坚韧、责任与爱,将如春天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持续生长,当未来的某天,他们向后辈讲述这段历史时,也许会平静地说:“是的,我小时候做过55次核酸,那是一个我们共同守护彼此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