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声音 时政新闻 满洲里抗疫首战告捷,首例本土病例治愈背后的生命守护与城市温度

满洲里抗疫首战告捷,首例本土病例治愈背后的生命守护与城市温度

2021年寒冬,内蒙古边陲小城满洲里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这座与俄罗斯接壤的陆路口岸城市,因境外输入压力一度成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在严峻考验中,一则消息如暖阳穿透阴霾:满洲里首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抗疫里程碑,更是一曲由医者、患者、市民共同谱写的生命赞歌。

风雪中的“破冰之战”:首例确诊与防控响应

11月末,满洲里通报发现本土确诊病例,首例患者为一名从事口岸货运相关工作的人员,病毒的潜伏与扩散让这座常驻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瞬间进入战时状态,流调溯源、风险区域划分、全民核酸检测、交通管控……一系列防控措施以“小时”为单位密集推进,彼时,满洲里最低气温已跌破零下20摄氏度,防疫人员身着防护服在寒风中组织核酸采样,护目镜上的冰霜与口罩下的水汽,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画面。

首例患者的收治医院——满洲里市人民医院,作为定点救治机构,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负压病房、专家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数小时内全部就位,面对传染性极强的德尔塔毒株,医护团队在隔离病区内开启了与病毒的“近身搏斗”。

14天的生命守护:治愈背后的医疗攻坚

治愈首例患者的征程,是一场多学科协作的“医疗会战”,患者入院初期出现发热、咳嗽及肺部影像学变化,医疗团队根据国家诊疗方案,结合其基础疾病与体质特征,定制了“一人一策”的治疗路径:

  1. 中西医结合精准施治
    抗病毒药物与免疫支持治疗同步进行,同时由中医专家每日诊脉调整药方,选用黄芪、金银花等药材扶正祛邪,缓解症状的同时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

  2. 心理干预与营养支持
    隔离病房的孤独与对病情的焦虑曾让患者情绪低落,心理医生通过视频连线进行疏导,营养师则设计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帮助患者维持体能。

  3. 科技赋能远程会诊
    自治区级专家团队通过5G远程医疗平台每日研判病情,调整治疗策略,一次深夜的线上会诊中,专家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波动,及时调整呼吸支持方案,避免了病情恶化。

第14天,患者连续两次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阴性,肺部CT显示炎症明显吸收,经专家组评估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当日,患者手持鲜花向医护人员深深鞠躬:“是你们让我相信,冰雪终会消融。”

治愈之外的“满洲里速度”:全民共筑防护长城

首例患者的治愈,离不开这座城市的整体防控效能,满洲里在疫情初期便展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

  • 3天完成全员核酸筛查,累计检测30余万人次;
  • 50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承担物资配送、防疫宣传任务;
  • 口岸实行“甩挂式”通关,既阻断病毒传播链,又保障中俄贸易动脉畅通。

市民的配合同样令人动容:餐馆老板为隔离点免费送餐,出租车司机组成应急车队转运物资,小学生将暖贴塞给执勤民警……这些微光汇聚成满洲里的温暖底色。

从“首例治愈”到“常态化防控”的启示

满洲里首例本土病例的治愈,为边境口岸城市的防疫工作提供了重要范本:

  1. 关口前移是关键——加强入境人员、货物检测消毒,完善哨点监测体系;
  2. 资源储备是基础——负压病房、医用物资、医护梯队需常态化配置;
  3. 人文关怀是底色——治疗需兼顾身体康复与心理重建。

满洲里已逐步恢复往日生机,但防疫仍未松懈,口岸智能消杀机器人、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等科技手段持续上线,守护着国门安全。

首例治愈出院的背后,是医护白、志愿红、守护蓝共同绘就的抗疫长卷,正如满洲里街头悬挂的横幅:“严冬虽寒,终为春序。”这座曾见证中俄茶道繁华的百年口岸,用它的坚韧与温度证明:只要心怀希望,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而首例患者走出医院的那一刻,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一座城市在疫情中以人性之光熔铸的永恒瞬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rrgy.com/shizhengxinen‌/11403.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s://shrrgy.com/zb_users/theme/tpure/style/images/thumb.png

2023年全球疫情转折点预测,科学视角下的后疫情时代时间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