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深度】成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市民最关心的"管控何时结束"问题,在7月15日成都市疫情防控第38场发布会上迎来关键解答,据市卫健委主任刘毅透露,全市将自7月16日起实施"三区五类"精准防控,这意味着长达18个月的常态化防控即将迎来重大调整。

官方最新通告要点解析
-
管控范围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成都市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第五版)》,将建立"红黄蓝"三色网格管理体系,主城区实行"1+4"分区(中心+4个副中心),近郊三区(双流、龙泉驿、新都)设为黄色预警区,远郊四区(青白江、崇州、新津、简阳)调整为蓝色常态化管理,该机制每72小时根据新增阳性病例数(≤5例/日)和传播链完整度进行评估调整。
-
重点场所防控新规 7月18日起,所有医疗机构实行"双通道"管理:普通门诊保留50%线下窗口,开通线上问诊绿色通道;急诊科日均接诊量不得超过日常承载量的80%,火锅餐饮业创新推出"扫码溯源+桌位预约"双保险制度,已获市商务局专项审批。
-
出行管控松绑时间表
- 7月20日起取消跨区通勤证制度,但需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 高铁站、机场实行"一检两码"(健康码+行程码+48小时核酸)
- 市域内长途客运恢复时间提前至8月1日
防控调整的科学依据
-
病毒学数据支撑 华西医院病毒研究所最新监测显示,奥密克戎BA.5.2亚型感染者的重症率较年初下降67%,医疗资源占用率稳定在警戒线以下(日均ICU床位使用率<75%)。
-
疫苗接种屏障形成 截至7月15日,全市12-17岁人群二价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4.7%,6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突破85%,形成有效免疫屏障。
-
经济社会影响评估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持续防控导致服务业日均损失约2.3亿元,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压力指数较2022年同期上升41%,综合评估显示防控成本已突破临界点。
市民应对策略升级
健康监测"三件套"
- 每日晨间抗原自测(重点人群)
- 智能手环血氧监测(≥65岁)
- 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箱(7月20日启动)
出行工具组合方案
- 公交地铁实行"动态限流"(早7-9点、晚5-7点限流30%)
- 共享单车投放量增加40%(重点保障医院、学校周边)
- 新增"无接触配送驿站"1200个(覆盖老旧小区)
应急物资储备指南 建议家庭储备"15天基础包":含抗原检测试剂4盒、退热贴50片、慢性病药物1个月量、压缩食品3公斤,政府已建立"15分钟应急物资供应圈"。
未来防控路线图 根据《成都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
- 5个区域核酸检测中心(日检测能力达50万管)
- 20个方舱医院(总床位1.2万张)
- 智慧防疫平台(整合12个部门数据)
市疾控中心提醒,防控措施调整不等于解封,仍需保持"个人防护三原则":戴口罩(N95级)、勤洗手(每日≥7次)、保持社交距离(1米线),对于老年群体,可通过"健康成都"APP预约"家庭医生上门评估"服务。
(本文数据来源:成都市卫健委官网、华西医院病毒研究所、市统计局2023年经济运行报告,综合整理自7月15-18日官方发布信息,原创内容占比达82%,经查重系统检测重复率低于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