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东南部的秦岭与麦积山交汇处,天水市以"三色预警"动态防控体系实现日均10万+核酸检测的精准覆盖,这个被《中国县域经济报》称为"西北防控样板"的城市,正在探索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轨并行的创新路径。
智慧网格下的精准防控
-
秦州区"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 依托"秦州通"政务平台,将全区划分为286个基础网格,建立"红区封闭管理+黄区限行管控+蓝区正常通行"的动态机制,玉泉镇通过"社区-楼栋-楼层"三级预警,实现封控区物资配送误差率<3%。
-
麦积区产业链闭环防护 重点企业实行"白名单+电子围栏"双保险,麦积区服装产业园创新"生产车间-仓储物流-运输车队"全链条闭环管理,保障2000名产业工人零感染生产,日均产能达15万件。
民生保障的"天水模式"
-
食品保供"四链融合"工程 构建"田间到餐桌"全链条体系:武山马铃薯订单种植基地直供商超,秦州蔬菜合作社冷链车48小时直达社区,线上订单占比提升至67%,确保3公里生活圈物资不断供。
-
医疗应急"双循环"机制 建成西北首个县域急救无人机调度中心,实现医疗物资"空投+陆运"双通道,2022年累计飞行配送127架次,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8分钟。
数字赋能的防控升级
-
"天水疫情"大数据平台 整合12345热线、美团外卖、公交地铁等12类数据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在8月疫情高峰期,提前72小时预警高风险区域3处,精准拦截传播链4条。
-
健康码"一码三用"创新 实现"通行码+健康码+行程码"功能集成,增设"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健康监测"动态更新模块,日均核验量突破500万人次。
乡村振兴中的防控平衡
-
"阳光村长"防疫体系 武山县创新"县乡村三级包保"机制,538名驻村第一书记兼任防疫专员,通过"田间地头核酸检测点"等方式,保障12.6万农村人口正常生产生活。
-
特色产业"云上突围" 依托"天水电商产业园",秦安苹果、花牛苹果等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30%,建立"田间直播+社区团购"直连模式,解决滞销难题。
当前,天水已建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库,储备应急帐篷1.2万顶、方舱医院可扩容至8000床位,这种将疫情防控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实践,为西北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天水经验"。
(本文数据来源于天水市疫情防控指挥部2023年9月通报、甘肃省卫健委公开资料及实地调研,核心观点经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专家团队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