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东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杞县,这里因“杞人忧天”的典故而闻名,但在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中,杞县人民用行动重新定义了“忧天”的含义:不再是无谓的焦虑,而是未雨绸缪的警惕;不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众志成城的担当,这座人口约百万的农业县,以最朴素的智慧、最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一段属于普通人的抗疫史诗。
疫情初现:从“忧天”到“战天”的转变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当大城市的防控措施成为焦点时,像杞县这样的县级区域面临着独特挑战:这里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农村人口占比高,外出务工人员众多,且传统习俗中重视走亲访友,杞县的反应速度令人惊叹,正月初一,全县紧急启动一级响应,关闭集市、暂停公交、设立卡点,用“土办法”结合现代技术,构建起“县-乡-村”三级防控网。
值得一提的是,杞县并未照搬大城市的封控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针对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村干部用大喇叭方言广播,编撰防疫顺口溜:“戴口罩、勤洗手,病毒见你绕道走!”这些接地气的宣传,让防控知识深入人心,利用大数据追踪返乡人员,对重点人群实行“一人一档”管理,这种“传统+科技”的模式,在疫情初期有效遏制了病毒扩散,为后续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控升级:小城大爱的集体叙事
随着疫情反复,杞县的防控体系不断优化,2021年Delta变异株流行期间,全县在48小时内完成首轮全员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在寒冬中连续作战,群众自发捐赠暖宝宝和热粥;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用脚步丈量责任,一个感人细节是:城关镇一位七旬老党员,主动担任小区志愿者,每天爬楼为隔离居民送菜,他说:“俺们杞县人自古‘忧天’,但忧的不是自己,是大家的安全!”
经济层面,杞县作为大蒜、辣椒等农产品的集散地,面临产销困境,县政府迅速搭建线上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冷链运输,将杞县大蒜销往全国,本地企业转型生产口罩、消毒液,不仅保障了供给,还创造了就业,这种“自救+互助”的精神,让杞县在疫情冲击下保持了经济基本盘稳定,2022年统计显示,杞县GDP逆势增长3.2%,成为区域经济韧性的典范。
温情瞬间:微光成炬的人文底色
疫情中,杞县最动人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琐碎日常中的微光,2022年一个雨夜,一名外地货车司机因行程码异常被困高速口,当地村民送去热乎的烩面和棉被;县医院护士在隔离服上画漫画,安抚哭闹的孩子;学校老师翻山越岭送试卷,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这些片段,拼凑出杞县人的淳朴与善良。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力量的注入,杞县是“伊尹故里”,中医药文化深厚,民间中医团队熬制防疫汤剂,免费分发;非遗传承人创作剪纸作品《战疫图》,记录抗疫场景,这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实践,不仅弘扬了本土文化,更凝聚了人心,正如一位村民所言:“俺们现在‘忧天’,忧的是咋能互相帮衬着渡过难关!”
后疫情时代:反思与前行
三年抗疫,杞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累计病例数始终控制在低位,无一例死亡;疫苗接种率超95%;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但反思也随之而来:农村公共卫生短板如何补齐?数字化治理如何深化?杞县通过建设县域医共体、培训乡村医生、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正逐步探索答案。
杞县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街道重现烟火气,工厂机器轰鸣,学校书声琅琅,但那些抗疫痕迹并未消失:村口的防疫标语成了历史见证,卫生所的预检分诊台依旧值守,人们养成的戴口罩习惯成为日常,这场“战疫”重塑了杞县的社会肌理——从最初的恐慌到有序应对,从个体挣扎到集体共济,它证明:只要心怀“忧天”的警觉与“战天”的勇气,即使是一座小城,也能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
杞县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县域抗疫的缩影,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只有无数普通人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杞人忧天”的新解:忧患意识不是包袱,而是前进的动力;家园情怀不是空谈,而是脚下的实践,疫情终将散去,但这份在危难中淬炼出的城邦精神,必将如杞县的千年古槐一般,扎根泥土,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