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渤海湾畔,大连这座充满活力的浪漫之都,在经历了多轮新冠疫情的考验后,已然形成了一套与城市节奏同频、与市民生活共融的常态化防疫体系,当前的防疫措施,不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或“全城静默”,而是演变为一幅更为精细、动态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精准防护网”,要理解大连目前的防疫,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全景式的透视。
关口前移:筑牢“海陆空”立体输入防线
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贸易、旅游城市,大连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外防输入”压力,对此,市政府将防线坚决前置,构筑起坚实的“海陆空”立体屏障。
- 口岸精准检疫: 在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大连港、大窑湾港等关键口岸,对入境人员、船员及进口冷链货物实施全链条、闭环式管理,严格执行“核酸筛查+抗体检测+健康监测”的组合拳,对国际航班货物、集装箱内壁及把手等重点部位进行常态化环境采样与消毒,确保从源头上截断输入风险,特别是对冷链行业,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建立从口岸到消费终端的追溯体系,确保每批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 区域协同排查: 依托大数据和跨区域协查机制,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返)连人员,实现快速识别、精准赋码、分类管理,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关键节点,健康码、行程卡及必要的核酸检测证明查验已成为标准流程,确保风险人员第一时间被纳入管控视野。
常态监测:构建“多点触发”的预警体系
早发现是有效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大连目前已建立起一套灵敏高效的常态化监测预警网络。
- 重点人群“应检尽检”: 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隔离场所、口岸检疫、冷链物流、公共交通、商超餐饮等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定期核酸检测制度,频次根据疫情风险动态调整,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苗头,能第一时间捕捉到信号。
- 社会面“愿检尽检”: 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社区、商圈、交通枢纽等地,方便市民就近就便进行核酸检测,这不仅满足了市民出行、工作的需求,也如同在城市中布下了无数个“监测探头”,形成了对潜在社区传播的广泛筛查。
- 环境监测常态化: 对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公共卫生间、地铁车厢等公共场所环境,定期开展新冠病毒监测,评估环境安全状况,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精准管控:推行“分级分类”的动态管理
面对零星散发的本土疫情,大连的应对策略日益精细化,力求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防控效果。
- 风险区域动态划分: 一旦出现本土病例,会迅速组织流调溯源,科学精准划定高、中、低风险区,并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人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区强化社会面管控,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准划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整体经济社会运行和市民生活的影响。
- 流调溯源高效迅捷: 组建专业的流调队伍,综合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争分夺秒追踪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摸清传播链,并落实相应的隔离观察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民生保障与人文关怀:防疫中的“城市温度”
大连的防疫措施,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努力平衡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
- 保障生活物资供应: 在实施封控管控措施的区域,迅速启动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机制,建立“线上订购、线下配送”的无接触服务体系,确保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受影响,设立服务热线,及时回应和解决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 关注特殊群体需求: 对封控区内的孕产妇、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建立台账,提供“一对一”的关怀服务和医疗保障绿色通道,体现城市的温情与担当。
- 推进疫苗接种: 持续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组织和宣传,通过设立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方式,提升接种便利性,全力构筑全人群免疫屏障。
总体而言,大连目前的防疫措施,是建立在科学评估、精准施策和高效执行基础上的常态化防控体系,它不再是应急状态下的临时举措,而是已深度嵌入城市治理肌理的常规动作,这套体系的目标明确:在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市民的安定生活,对于大连市民而言,理解、配合并积极参与到常态化核酸检测、主动报备、扫码测温等日常防疫中,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自觉,这张不断织密、持续优化的“精准防护网”,正是滨城大连在疫情时代守护人民健康、谋求长远发展的坚实底气与智慧所在,未来的路上,挑战或许依然存在,但这座经历过风雨的城市,正以其日益成熟的应对策略,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