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夏,广州这座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迎来疫情防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全市在院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实现全面清零,5月23日,随着最后3名确诊患者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出院,持续近半年的本土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这座曾率先拉响Delta变异株警报、又成功抵御Omicron冲击的“南大门”,正用科学精准的防控实践,书写着中国特大城市疫情治理的样板篇章。
“清零”背后的硬核抗疫体系
广州此次疫情清零绝非偶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入境口岸城市之一,广州始终面临着境外输入的巨大压力,2022年底至2023年初的这轮疫情中,全市累计收治本土确诊病例超2万例,重症患者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38.7%,面对严峻考验,广州构建起“三道防线”:首先是前置预警系统,通过发热门诊监测、药店购药预警等渠道,实现疫情苗头15分钟响应;其次是分级诊疗网络,将全市134家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救治体系,建立“方舱医院-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三级收治模式;最后是重症救治兜底,集结钟南山院士团队等顶尖医疗力量,组建多学科重症救治专家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广州在医疗资源调配中展现出超强弹性,当海珠区等重点区域单日新增突破千例时,24小时内即完成琶洲方舱医院5000张床位的扩容;在老年患者救治中,创新使用“俯卧位通气治疗车”等设备,将重症死亡率控制在0.15%以下,这些精准施策为最终清零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下的精准防控革命
走在广州街头,随处可见的智能防疫设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科技抗疫故事,在荔湾区文昌路智慧哨点,5G热成像测温系统每分钟可完成百人流的无感测温;白云机场使用的行李消杀机器人,能在旅客无感知状态下完成行李六面体病毒灭活;而全市推广的“穗康码”大数据平台,更实现了确诊病例密接人员10分钟锁定、2小时落位管控的惊人效率。
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杨智聪透露,本轮疫情中开发的“疫情时空分析系统”,通过融合手机信令、交通卡口等200多项数据,成功预测出6个潜在暴发区域,提前3天完成封控部署,这种“数字孪生城市”式的防控模式,使广州在保持经济社会基本运转的同时,实现了疫情快速扑灭。
凡人微光凝聚的城市韧性
清零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坚守,在荔湾区中南街被封控的32天里,00后志愿者陈怡婷和同伴们累计为居民配送物资达80吨,他们设计的“无接触配送吊篮系统”被央视报道后全网刷屏;珠江医院的护士长孙小月连续驻守方舱医院47天,发明的“防护服快速干爽法”让医护人员中暑率下降70%;还有那些凌晨仍在配送药物的外卖骑手、主动减免租金的商场业主、无偿提供隔离酒店的企业主……这些点滴温暖共同铸就了广州的城市温度。
据广州市志愿者协会统计,本轮疫情期间累计发动志愿者达45万人次,服务时长突破300万小时,“志愿红”与“医护白”“警务蓝”交织成最动人的防护网。
后疫情时代的广州加速度
随着在院病例清零,广州正在全面恢复城市活力,5月24日,全市11个行政区全部恢复线下教学,282个建筑工地复工率达100%,白云机场单日客流回升至12万人次,但疫情防控并未松懈,全市仍保留常态化核酸采样点791个,15分钟采样圈持续运行,疫苗加强针接种率已突破92%。
广州市卫健委负责人表示,将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计划三年内新增负压病房800间,组建3000人的流调尖兵队伍,并投资25亿元建设华南生物安全P3实验室集群,这些举措将助力广州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枢纽作用。
从2021年迎战Delta到2023年实现Omicron疫情清零,广州用实践证明超大城市完全能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前提下战胜疫情,这座千年商都正以“清零”为新起点,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