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爆发:当下我们知道及不知道什么
当前疫情中,大量呼吸道飞沫可能不是主要传播方式。任何人都可能感染和传播猴痘,但当前全球疫情中,许多患者是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没有明确证据表明猴痘通过性传播,但可通过亲密接触传播,包括性接触。猴痘的致命性:当前流行的西非猴痘毒株致死率约为1%。大多数患者在未经特殊治疗的情况下,两到四个星期内康复。
猴痘病毒虽然名字中有“猴”,但猴子并不是其主要传播者,啮齿类动物才是猴痘的主要传播者。人类接触带有病毒的野生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此外,猴痘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
全球猴痘病例破百,但不太可能像新冠一样全球大爆发。以下是关于猴痘的详细介绍:什么是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与天花病毒是近亲。1958年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1970年在刚果发现第一例人感染猴痘病例。流行地区通常在中非和西非地区,此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大规模流行属首次。
公共卫生压力增大:猴痘疫情的爆发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疫情防控。社会恐慌情绪蔓延:由于猴痘疫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加上对猴痘病毒的不了解,导致社会恐慌情绪蔓延。
猴痘是如何传染的?感染猴痘会出现哪些症状?
〖A〗、猴痘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
〖B〗、密切接触传播猴痘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损伤、体液(如血液、分泌物)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例如,与患者拥抱、握手或共用物品时,若皮肤存在微小破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飞沫传播在长时间面对面接触(如近距离交谈)时,感染者呼出的飞沫可能携带病毒,被他人吸入后导致感染。
〖C〗、直接接触传播猴痘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损伤、疱疹或溃疡传播。患者皮肤表面、疱疹液及结痂中含大量病毒颗粒,健康人接触其皮肤或黏膜(如口腔、眼睛)易被感染。此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如啮齿类、灵长类)或其分泌物(血液、体液)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D〗、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体液以及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症状: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13天,最长可达21天。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后在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疹。皮疹从斑丘疹发展到水疱、脓疱,最后结痂脱落。
〖E〗、猴痘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密切接触传播:猴痘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与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如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毛巾等),均可能导致感染。
〖F〗、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如猴群、患病的松鼠、冈田鼠等。人们在接触这些动物的血液、体液或皮疹后可能感染猴痘。直接接触患者:猴痘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而传播,如与患者共用食具、使用同一枕头、同一被子或在相同的室内空间长时间接触等。
猴痘症状有哪些表现
〖A〗、发热猴痘病毒侵入人体后,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导致患者体温迅速升高至35℃以上,并伴有寒颤、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通常为首发表现,持续数天后可能逐渐缓解。 淋巴结肿大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优先攻击淋巴组织,在局部大量复制并产生炎症因子,刺激淋巴结发生显著肿大。
〖B〗、症状表现方面:猴痘的典型症状为发热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主要集中于面部和四肢,呈现离心性分布特征。其皮疹发展过程通常经历斑疹、丘疹、水疱、脓疱阶段,最终结痂脱落。天花则表现为发热前2-3天即出现皮疹,起病初期皮疹即从面部开始,并迅速向躯干扩散,形成向心性分布模式。
〖C〗、感染猴痘后,发病早期可出现以下症状: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至4周。
〖D〗、猴痘的症状主要包括: 发热:感染猴痘病毒后,患者通常会出现低热和不适感。 皮肤疹子:发热大约三天后,患者会出现小的红点,这些红点随后会发展成小的水泡,再变成痘疮,最终在两到三周内干燥并结痂。 身体疲劳:发热和疾病症状可能导致患者感到极度疲劳。
猴痘病毒的症状及传播途径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 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猴痘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
密切接触传播:猴痘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与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如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毛巾等),均可能导致感染。
猴痘的传染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直接接触传播猴痘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损伤、疱疹或溃疡传播。患者皮肤表面、疱疹液及结痂中含大量病毒颗粒,健康人接触其皮肤或黏膜(如口腔、眼睛)易被感染。此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如啮齿类、灵长类)或其分泌物(血液、体液)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猴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猴痘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损伤、体液(如血液、分泌物)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例如,与患者拥抱、握手或共用物品时,若皮肤存在微小破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传播途径:猴痘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体液以及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导致感染。症状: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13天,最长可达21天。
近期全球多国发现猴痘,已经出现人传人,科普一下猴痘
流行情况:猴痘最初发现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并偶可使人类受感染。自1980年天花被消灭后,猴痘在非洲部分地区仍有散发。近期,全球多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已发生人际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传播途径与症状 传播途径:猴痘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对于猴痘是否会传入中国的问题,虽然我国尚未有猴痘确诊病例的报道,但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随着欧美国家出现猴痘疫情,我国输入性病例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因此,专家指出,我们需要提高对猴痘的认识并采取全面措施,包括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追踪接触者、提供支持性护理等,以限制猴痘的进一步传播。
什么是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与天花病毒是近亲。1958年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1970年在刚果发现第一例人感染猴痘病例。流行地区通常在中非和西非地区,此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大规模流行属首次。猴痘分支及病死率:猴痘有两个分支,即西非进化支和中非进化支。
疫苗:尽管天花疫苗已不再供一般公众使用,但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有效率高达85%。此外,市场上已存在预防猴痘的疫苗,如基于减毒痘苗病毒研制的疫苗。药物:抗天花病毒药物Tecovirimat在欧洲已获批可用于治疗猴痘。总结 面对猴痘疫情,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猴痘是一种通常轻微但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流行于西非和中非地区,但近期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出现多国确诊病例,引发全球关注。以下是关于猴痘的详细介绍:疾病性质与起源: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最早于1958年在猴子身上发现,1970年起在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人类病例。
根据最近来自几个欧美多国的新病例和病例报告,现在表明猴痘可能已经在社区传播。猴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的皮损、溃烂的伤口、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被患者污染的物品均可引起病毒的传播。 此外,该病的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但病情较轻,传播途径一般包括血液和体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