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厦门,碧海蓝天依旧,但一则疫情通报却在这座海滨城市投下涟漪——厦门市卫健委确认发现2例自台湾地区输入的新冠确诊病例,消息传出,不仅引发了市民关注,更让“跨境疫情防控”这个老话题再度站上风口浪尖。

据官方通报,两名患者均为在台工作的中国大陆籍人员,于7月10日乘BR706航班抵达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入境检疫时即被发现体温异常,随后经核酸检测呈阳性,立即由负压救护车转运至厦门市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密切接触者已全部追踪到位并实施隔离医学观察。
台湾疫情持续,输入风险不容小觑
这并非首次从台湾地区输入病例,但此次发现正值台湾本土疫情处于波动期,根据台当局“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数据,近期台湾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在2万例上下徘徊,变异毒株传播链错综复杂,岛内专家坦言,疫情防控仍面临挑战,特别是境外移入病例持续出现,给医疗系统带来不小压力。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人员往来密切,即便在疫情期间,厦门仍承担着两岸人员往来的主要通道功能,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通过“小三通”和空中航线往来两岸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次,这种特殊的地缘与人缘联系,使得厦门的防疫工作尤为敏感和复杂。
厦门严阵以待,防控体系全面启动
面对输入病例,厦门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市疾控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从入境检疫、专车转运、隔离观察到医疗救治,形成无缝衔接的防控链条。”
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记者看到入境通道设置了专用检疫区域,所有旅客需完成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和核酸检测,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对重点地区入境人员实施“落地检+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监测”的管理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跨境疫情防控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包括口岸检疫,还延伸至社区排查、医院预警和实验室检测等多个环节,特别是在病毒基因组测序方面,厦门市疾控中心具备快速识别变异毒株的能力,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两岸防疫合作,仍有提升空间
此次病例输入再次凸显两岸防疫合作的重要性,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两岸在疫情防控和信息共享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公共卫生专家指出,两岸在疫情通报机制上存在时差问题,往往病例发现后,相关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影响溯源和防控效率,在病毒基因序列数据共享方面,两岸合作仍有深化空间。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表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不应受到政治因素干扰,两岸有必要建立更加畅通的疫情信息通报渠道,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经济社会影响,需精准平衡
输入病例的出现,也让人们关注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的平衡问题,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枢纽,厦门在严防疫情的同时,还需保障两岸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正常进行。
在厦门台商投资区,多位台商告诉记者,他们理解并配合防疫措施,但希望隔离政策能更加科学精准,避免对生产经营造成过大影响,一些台胞也呼吁,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能进一步优化往返两岸的流程。
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坦言:“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但两岸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也同样重要,我们期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两岸正常交流秩序。”
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国方案值得借鉴
从全球视角看,厦门处理台湾输入病例的案例,是中国外防输入体系的一个缩影,全球疫情仍呈波动状态,新型变异毒株不断出现,给各国疫情防控带来持续挑战。
中国的疫情防控实践表明,建立“从国门到家门”的多道防线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变异毒株的监测、检测和防控措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指出,中国在疫情监测、病毒溯源和快速反应方面的经验值得各国参考,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疫情的必由之路。
厦门发现台湾输入病例,既是一次预警,也是一次检验,它提醒我们,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能松懈;同时也检验着厦门口岸的防疫能力和两岸防疫合作的成效。
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变化和病毒变异,输入性疫情风险可能长期存在,唯有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才能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对普通民众而言,做好个人防护、积极配合防疫措施,仍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最有效方式,而对管理部门来说,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平衡安全与便利,将是长期面临的课题。
厦门的海面上,船只依然在两岸间往返,这片水域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也承载着对健康安全的共同期盼,当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人们更加懂得,唯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