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这座位于安徽皖北的宁静小城,曾以“淮上明珠”的美誉闻名,却在2022年的春天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如暗潮般涌向这座人口不足百万的县城时,凤台用它的坚韧与智慧,书写了一部属于普通人的抗疫史诗,这段经历不仅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更折射出中国基层社会在危机中的生命力与温度。
疫情初现时,凤台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凤台以煤炭产业为经济支柱,人口结构复杂,城乡交织紧密,2022年3月26日,首例确诊病例的出现打破了小城的宁静,随后病例数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医疗资源瞬间承压——全县仅有的3家二级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要服务超过80万常住人口,负压病房、核酸检测能力、专业医护队伍都面临缺口,更棘手的是,凤台地处淮南市腹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这为病毒扩散埋下了隐患。
危机往往最能检验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凤台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凤台速度”,24小时内,187个核酸检测点全面铺开,覆盖全县每一个社区和村庄;48小时内,30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组建起“县-乡-村”三级防控网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坚守在村口的“红马甲”——由退休教师、返乡青年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用最朴素的乡音宣传防疫知识,用电动车载着物资穿梭在乡间小道,构筑起农村防疫的坚实屏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凤台人用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的真谛,城关镇一位小吃店老板主动关闭经营多年的店铺,转而每天免费为隔离居民配送餐食;朱马店镇的农民连夜收割自家大棚蔬菜,无偿捐赠给封控小区;更有无数普通居民在社交媒体上自发组建互助群,分享物资信息、提供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如同暗夜中的星光,照亮了疫情阴霾下的凤台。
凤台的抗疫实践也展现出独特的创新智慧,面对农村地区老人多、智能手机普及率低的现实,基层干部发明了“双色通行证”制度——绿色证件用于急病就医,红色证件用于物资采购,既保障了管控效果,又照顾了特殊群体需求,在核酸检测环节,凤台首创的“移动检测车+固定采样点”模式,让偏远的村庄也能享受到便捷的检测服务,这些“土办法”背后,是基层工作者对在地情况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变。
疫情对凤台经济造成了显著冲击,作为支柱产业的煤炭生产因人员流动受限而放缓,特色农业产品酥瓜、糯米等遭遇销售困境,但凤台人在逆境中寻找转机:电商产业园紧急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帮助农户直播带货;中小企业通过“共享员工”模式渡过用工荒;更有多家企业借机转型,开发出适合后疫情时代的新产品,这种“危中寻机”的勇气,正是凤台经济韧性的生动体现。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2022年5月,凤台终于迎来社会面清零,当我们回望这段历程,会发现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抗疫经验,更有关乎未来的深刻启示,凤台案例证明: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必须扎根基层,既要依靠科学防控,也要重视人文关怀;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激活社会自我组织能力,正如一位凤台市民在解封当日所说:“我们守住的不仅是健康,更是这座城市的魂。”
今日的凤台,早市重新飘起牛肉汤的香气,煤矿的机器再度轰鸣,淮河岸边的麦田泛起新绿,但疫情留下的记忆仍在延续——新建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强化的物资储备体系,都在诉说着这座小城的成长,凤台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困难都压不垮认真生活的人们,而经历风雨的城市,终将在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