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转折的年份,随着新冠病毒(COVID-19)从2020年初的全球大流行逐渐演变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一个问题反复被提及: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了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复杂的答案,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更是一个社会、心理和公共卫生的里程碑,本文将从全球和中国的视角,探讨疫情“结束”的定义、关键节点,以及这一过程带来的深刻启示。

疫情“结束”的定义:从科学到感知的演变
我们需要明确“疫情结束”的含义,从科学角度,世界卫生组织(WHO)通常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的解除”作为官方标志,但现实中,疫情的结束更像一个渐变过程,而非突然的终止,2023年5月5日,WHO宣布COVID-19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这被视为全球疫情走向终结的象征性时刻,WHO总干事谭德塞强调,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已消失,而是全球应对机制已从应急模式转向长期管理。
疫情“结束”的感知更为多元,2022年底,中国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标志着防疫重点从“动态清零”转向“保健康、防重症”,2023年初,社会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人们开始摘下口罩、重返办公室,旅游业和消费市场快速复苏,但许多人对“结束”的记忆仍停留在2022年冬季的感染高峰——那时,大多数人经历了首次感染,并形成了群体免疫屏障,对个体而言,疫情可能“结束”于他们重获自由出行的那一刻;而对国家来说,它则体现为政策转型和经济社会活力的回归。
2023年的关键节点:全球与中国的同步与差异
全球范围内,2023年疫情“结束”的进程并不均衡,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盟在2023年初已基本解除限制,依靠高疫苗接种率和自然免疫实现了软着陆,但一些发展中国家仍面临挑战,如医疗资源短缺和疫苗不平等,中国的路径独具特色:2023年春季,全国两会强调“平稳转段”,推动经济复苏;夏季,旅游和餐饮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如“五一”假期国内旅游人次创历史新高;到了冬季,新冠病毒被纳入常规呼吸道疾病管理,与流感并列,这些节点表明,疫情在中国“结束”于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某个具体日期。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的变异仍在继续,2023年,奥密克戎亚变种如XBB系列引发局部波动,但致病性显著减弱,未导致大规模封锁,这进一步强化了“疫情结束”的本质:它不是病毒的消失,而是人类学会与之共存,公众对核酸检测、健康码的记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健康管理和免疫力的重视,2023年下半年的流感季中,许多人已能平静对待发热症状,不再将其与“疫情恐慌”挂钩。
疫情“结束”的反思: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
疫情“结束”不仅是一个时间问题,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得失,三年来,全球数百万人失去生命,经济受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中国在严格防控中保护了脆弱群体,但也付出了社会成本,2023年,当生活回归常态,我们更应反思: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平衡自由与安全?疫情暴露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但也加剧了地缘政治裂痕。
从积极角度看,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成为常态,医疗科技如mRNA疫苗取得突破。“互联网+医疗”模式在2023年进一步普及,提升了服务可及性,人们更珍视亲情、旅行和面对面交流——2023年“报复性旅游”热潮便是明证,这些变化提示我们,疫情的“结束”不仅是危机的终结,更是新生活的起点。
结束与开始的辩证
回望2023年,疫情“什么时候结束”的答案因人而异,或许,它从未真正“结束”,而是化为一种集体记忆,提醒我们脆弱与坚韧并存,正如历史所示,大流行总会翻页,但它的教训应长存于心,2023年,我们见证了病毒从“敌人”变为“邻居”,而人类用科学与团结书写了复苏的篇章,挑战仍存——气候变化、新型病原体可能带来新考验,但疫情时代的经验将照亮前路。
疫情“结束”于我们选择向前看的那一刻,2023年,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引领我们走向更健康、更明智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