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试图在记忆的长河中定位“疫情是哪年爆发的呢”这一问题时,脑海中往往会同时浮现出与之相关的、各式各样的图片,这些文字与影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针拨回到那个全球轨迹被彻底改变的年份——2019年。

确切地说,新冠疫情的大规模爆发并被世界广泛认知,始于2019年底,2019年12月,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首次报告了一系列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这被普遍视为新冠疫情公开爆发的起点,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后于2020年3月11日,进一步宣布其为“全球性大流行”,若问疫情是哪年爆发的,2019年末至2020年初,是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暴的肇始时期,这个年份并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时间坐标,它更是一系列深刻变革的开端,而这些变革的每一个瞬间,都被无数张图片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这些图片,成为了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最直观、最感性的入口,它们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的容器和时代的注脚。
最初闯入我们视野的,是那些充满未知与紧张的影像,空荡荡的武汉街头,只有霓虹灯兀自闪烁,仿佛一座被按下暂停键的千万级人口大都市;医院里,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白色防护服,护目镜上凝结着水汽,他们的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这些特写镜头传递出巨大的疲惫与坚毅,这些早期来自疫情中心的图片,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直白,向世界宣告: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来临。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相关的图片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叙事,意大利阳台上的音乐会,邻里之间用音乐相互慰藉,展现了困境中的人性光辉;纽约时代广场昔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罕见的空旷与寂静,强烈的对比冲击着每个人的视觉神经;世界各地机场滞留的旅客、排成长龙的核酸检测队伍、方舱医院内整齐排列的床位……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个故事,拼凑出全球共同面对的困境与应对。
而当“封锁”、“隔离”成为生活常态时,另一种类型的图片开始充盈我们的屏幕,全球范围内,视频会议软件的界面截图成了新的“合影”,人们在其中工作、学习、与亲友相聚;家庭厨房里诞生的、形态各异的面包和糕点照片,成为了普通人对抗焦虑、寻找生活掌控感的微小尝试;空荡的体育场里,球员们在进行没有观众的“幽灵赛”,看台上取而代之的是印着球迷头像的纸板,这些图片记录了人类社会行为模式的被迫改变,也展现了人们在受限空间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疫苗研发成功并开始接种时,那张老人卷起袖子、接受注射的图片,成为了希望与转折的象征,它标志着人类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反击,科学与团结的力量在这一刻被定格。
回望来路,探寻“疫情是哪年爆发的呢”这个问题,其意义远不止于确认一个历史节点。2019-2020年这个时间点,连同那些海量的、触动人心的图片,共同构成了一部宏大的视觉编年史,它们记录了伤痛、离别与恐惧,也见证了奉献、坚韧与希望,这些影像,如同刻在时光深处的印记,不断提醒着我们:那场疫情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是一次对全球治理、社会结构、人性本质的全面考验。
当我们已经逐渐走出疫情最阴霾的时期,再次翻看那些图片,心中涌起的是复杂的情绪,我们怀念那些失去的寻常日子,感恩那些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雄,也更深刻地理解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疫情爆发的年份,以及那些与之相关的图片,将永远储存在人类的共同记忆库中,警示未来,也启迪未来——关于如何更好地应对下一次可能出现的危机,关于如何更加珍视当下的连接与平凡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