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广元这座以剑门关和女皇故里闻名的川北城市,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从初春到深秋,广元人民用行动诠释了“坚韧不屈、众志成城”的精神,书写了一段属于普通人的抗疫史诗。

疫情突袭:平静生活的转折点
3月15日,广元市利州区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座常住人口230万的城市瞬间进入战时状态,菜市场里抢购的人群、空荡的街道、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构成了疫情初期的城市影像,一位在广元生活了六十年的老人说:“这是我记忆中,广元最安静的一个春天。”
与大城市相比,广元的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全市仅有3家三甲医院,负压病房不足20间,核酸检测能力单日最大仅3万管,面对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广元的防疫体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精准防控:小城市的智慧答卷
广元没有照搬大城市的封控模式,而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精准防控之路。
在疫情最严重的利州区,防控区域被细划到楼栋单元,南河街道的一个小区出现阳性病例后,只封控了确诊患者所在的2号楼,其他楼栋居民在完成核酸筛查后仍可有序活动,这种“手术刀式”的精准管控,既控制了疫情扩散,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我们输不起,也乱不起。”广元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人表示,“广元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长时间的全面封控带来的次生灾害可能比疫情本身更严重。”
在物资保供方面,广元发挥了“小城市、大人情”的优势,东坝街道的社区干部组织起“电动车配送队”,为封控区居民送货上门;老城区的商户自发组建“互助联盟”,共享库存信息;农村地区的“村村通”广播每天更新物资需求,确保不落一户一人。
守望相助:疫情下的人间真情
在广元抗疫的日日夜夜里,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
52岁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主动加入“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他说:“我开出租车二十年,熟悉广元的每一条街巷,这个时候不出力,什么时候出力?”
在青川县,农村电商服务站的年轻人利用直播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因疫情滞销的农产品;在剑阁县,退休教师组成“心理援助团”,为隔离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在昭化古城,民宿老板主动将房间腾出,作为防疫人员的休息点。

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汇聚成了广元抗疫的温暖力量,一位从成都来广元支援的医护人员感慨:“我从未见过如此团结的城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战斗。”
经济重启:后疫情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广元面临着经济重启的艰巨任务。
作为川陕甘结合部的重要物流枢纽,广元率先推动复工复产,4月中旬,广元国际铁路港发出疫情后首趟中欧班列,载着本地生产的铝产品和农产品驶向欧洲;5月,剑门关景区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重新开放,首日接待游客不足百人,但景区工作人员说:“只要开门,就有希望。”
疫情也催生了广元经济的新业态,苍溪县的雪梨、旺苍县的茶叶通过直播电商走向全国;传统的康养产业与线上医疗结合,发展出“云问诊”服务;曾经依赖旅游的昭化古城,开始探索文创产品的线上销售。
反思与前行:小城市的抗疫启示
广元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中小城市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上需要更多支持,广元在疫情中暴露出的医疗资源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也是全国众多中小城市的共同困境。
基层治理能力决定抗疫成效,广元依托完善的社区网格体系,实现了防控措施的高效落地,这得益于多年来在基层治理上的持续投入。
最重要的是,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是战胜疫情的根本,广元市民在疫情中表现出的自律与包容,成为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走在广元的街头,火锅店重新飘香,嘉陵江上船只往来,剑门关前游客渐多,疫情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伤痕,也锻造了它的韧性。
正如一位广元作家在疫情期间所写:“这座城市就像嘉陵江中的礁石,洪水来时暂时淹没,水退后依然屹立。”四川广元的抗疫故事,是中国无数中小城市在疫情中奋起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城市大小,只要人心齐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人类与病毒抗争的长河中,广元这一页或许微不足道,但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来说,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成为推动城市前行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