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复杂多变,合肥这座千万人口的科教之城,再次以其一贯的务实与高效,进入了新一轮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与以往相比,合肥的“疫情新动态”并非简单地聚焦于病例数字的增减,而是更多地体现在防控策略的优化、科技手段的深化应用以及对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上,展现出一种在动态中求平衡、在精准中谋发展的“合肥式”战疫新思路。
防控策略再升级:“精准”二字贯穿始终
合肥本次疫情新动态的核心特征,是“精准防控”的全面深化与升级,面对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合肥市没有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全面封控,而是坚持“快、准、狠”的原则,将防控资源与力量精准投放到最关键的区域和环节。
- 流调溯源“闪电战”: 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市、区两级流调队伍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争分夺秒追踪传播链,官方发布的流调信息力求详尽清晰,既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为潜在风险人群自查提供了依据,有效压缩了病毒隐匿传播的空间。
- 区域管控“靶向发力”: 根据风险等级,科学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并实施差异化管理,封控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管控区“人不出区、严禁聚集”,防范区则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这种分区分级的差异化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和市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 核酸检测“重点突出”: 常态化核酸检测与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加密筛查相结合,在疫情出现苗头时,迅速组织相关区域进行多轮次核酸检测,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合理布局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优化采样时间,方便市民“愿检尽检”,构筑起一道灵敏的早期预警屏障。
科技赋能显威力:“智慧防疫”筑牢防线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在本次疫情应对中,将其科技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智慧防疫”成为新动态中的一大亮点。
- “合事通”平台中枢作用凸显: 集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报告、疫苗接种信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本地政务服务平台,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电子通行证”,平台数据的实时更新与互联互通,为精准研判疫情风险、高效开展流调溯源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 “电子哨兵”守好入口关: 在交通场站、大型商超、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所,广泛部署具有扫码、测温、验核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设备——“电子哨兵”,实现了人员信息的快速核验与通行,既提高了通行效率,也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 物资保供“无接触”配送: 依托本地发达的电商物流网络和生鲜供应链,在封控管控区内,迅速启动“线上订购、线下配送”的无接触服务模式,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与物流企业紧密配合,确保生活物资及时、安全地送达居民手中,稳定了民心,也彰显了城市运行的韧性。
民生保障有温度:特殊群体获重点关注
在高效推进疫情防控的同时,合肥市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尤其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让防控措施更具人文关怀。
- 就医通道始终畅通: 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多次明确强调,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如有就医需求,社区必须及时协调,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各医疗机构也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保障血液透析、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医疗需求不受影响。
- 心理疏导同步上线: 面对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慌情绪,合肥市开通了多条心理援助热线,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市民,特别是隔离人员、一线防疫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服务,筑牢“心理防线”。
- 学生线上教学有序衔接: 针对部分区域暂停线下教学的情况,教育部门迅速启动线上教学预案,确保“停课不停学”,各学校优化课程设置,老师们精心准备线上教学内容,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未来展望:在常态化防控中寻求发展机遇
合肥近期的疫情新动态,是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一次压力测试,它所展现出的精准、智慧与温度,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疫情挑战,更是为了探索一条与病毒长期共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路径。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存在,合肥仍需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复盘总结,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补齐短板弱项,也要善于从危机中育新机,例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深化数字化治理应用等,将疫情防控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城市长远发展的动力。
合肥的疫情新动态,是一部正在书写中的、关于科学、治理与温情的城市叙事,它告诉我们,面对狡猾的病毒,唯有坚持科学精准、科技赋能、民生为本,才能在守护人民健康安全与保障城市有序运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最终赢得这场战“疫”的胜利,让“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旗帜在风雨中更加鲜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