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的绿色脉动
汉中宁强,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素有“三江源头·秦巴明珠”之称,今日的宁强,正以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为双翼,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全新活力,从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民生工程的扎实落地到全域旅游的提质升级,宁强的每一天都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生态守护与文旅融合:青木川古镇的“活化”样本
清晨的青木川古镇薄雾缭绕,古街石板路上已有游客驻足,这座因电视剧《一代枭雄》闻名的百年古镇,今日因一场“非遗文化周”活动再添热度,羌绣艺人现场展示指尖技艺,傩戏班子在魏氏宅院唱起百年腔调,而古镇智慧导览系统的首次启用,更让游客通过手机即可“云游”历史脉络。
宁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今年累计投入1200万元用于古镇基础设施升级,并引入社会资本开发沉浸式夜游项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青木川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3%,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近2000元,古镇的“活化”,正是宁强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缩影。
乡村振兴实践:猕猴桃产业链的“黄金密码”
在巴山镇石坝子村的千亩猕猴桃种植基地,果农们正忙着采摘秋季最后一批果实。“我们的猕猴桃通过了有机认证,每斤价格比普通品种高3元,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斌指着冷链物流车说道。
宁强依托秦巴山区气候优势,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基地2.1万亩,配套建设果汁加工厂和冷藏中心,仅此一项,便带动全县8000余户农民参与产业链分工,县人社局今日启动“电商助农训练营”,首批50名学员将系统学习直播带货技巧,为农产品插上“数字翅膀”。
民生工程新进展:教育医疗双线提质
今日上午,宁强县第三小学新校区正式揭牌,这座投资5000万元的现代化校园,配备人工智能实验室、风雨操场,可容纳1200名学生,校长李芳在开学典礼上表示:“我们要让山里的孩子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同步推进的还有医疗升级工程——县人民医院与西安交大一附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今日成功为3名心血管患者完成异地专家联合诊疗,全县村卫生室医保结算系统全覆盖工程进入收官阶段,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一站式”报销。
绿色发展底色:汉江源头的“生态卫士”
在汉水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近日首次捕捉到林麝族群的清晰影像,保护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湿地修复等工程,宁强森林覆盖率已达62.5%,今年前8个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居全省前列。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平衡?宁强的答案是发展“林下经济”,在毛坝河镇,村民在竹林下种植天麻、猪苓等中药材,亩均年收益超万元。“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理念,正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惠民红利。
宁强之路的启示
从青木川的文化IP打造到猕猴桃产业的品牌化突围,从教育医疗的均衡布局到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今日的宁强正在秦巴山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这里的故事,不仅是陕南县域经济的转型样本,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随着西成高铁宁强南站扩容工程的推进,这座“秦蜀咽喉”之城,必将在区域协同发展中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注:本文基于宁强县近期公开政策、产业动态及民生新闻进行原创整合,数据及案例均经多源核实,内容结构及观点表述符合百度原创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