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当前疫情形势变化,从风险区域管理、核酸检测策略、民生服务保障、跨区域流动监管等多个维度提出精细化要求,此次政策调整既体现了对国家“二十条”优化措施的全面落实,也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总体思路,为市民生活与城市运行注入更多确定性。
分层分类管理:高风险区“快封快解”、低风险区强化预警
《通知》明确,对高风险区域实施“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封闭管理,但首次提出“符合解封条件的区域需在24小时内完成评估并有序解封”,避免“一刀切”长期封控,中低风险区域则依托“网格化+数字化”管理体系,加强常态化核酸筛查与症状监测,要求社区、医疗机构、药店协同联动,对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人员实行“即查即报”,南京首次将“重点行业从业人员核酸频次”与区域风险等级动态挂钩,例如快递、餐饮、商超等接触面广的群体需按风险等级执行“每日一检”或“两日一检”。
核酸检测优化:“精准覆盖”替代“全员普筛”
针对市民关心的核酸检测频次问题,《通知》提出“按需检测、重点加密”原则,除高风险岗位和重点人群外,普通市民无需每日参与全员核酸,而是根据区域疫情扩散风险动态调整检测范围,南京在全市推广“核酸采样圈+便民移动检测车”组合模式,确保“15分钟采样服务圈”覆盖所有街道,并鼓励企业、学校自主组织分时段检测,减少人员聚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强调“核酸检测结果跨部门实时共享”,打通卫健、交通、社区等系统数据壁垒,提升流调效率。
民生保障网络:物资配送、就医就学、弱势群体三重防护
在封控区域民生服务方面,南京建立“保供企业白名单+社区配送接力”机制,要求每个街道至少设置3个以上临时物资供应点,并组织志愿者团队对独居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医疗救治上,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需设立“黄码医院”和绿色通道,保障风险区域患者血液透析、化疗、孕产检等紧急需求,教育部门同步出台线上教学方案,明确“中小学可根据疫情动态切换线下线上教学”,并对毕业班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
跨区域流动:落地检“即采即走”、关口前移防输入
针对外来人员管理,南京在机场、火车站、高速出口等关口全面推行“落地检+健康码申报”双核验,外省来宁人员需在抵宁后4小时内完成一次核酸检测,结果未出前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但不再要求“三天三检”。《通知》还强调对货运司机的“即采即走即追”管理,设立专用休息区与核酸通道,保障物流畅通,南京与周边城市建立“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对重点地区流入人员实现“预先研判、主动对接”。
科技赋能防控:数字哨兵、智能门磁与舆情响应机制
此次政策的一大亮点是强化技术支撑,全市公共场所全面部署“数字哨兵”系统,实现健康码、核酸报告、体温一秒核验,对居家隔离人员推广“智能门磁+电子围栏”管理,减少人工巡查压力,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则通过大数据建模预测疫情扩散趋势,提前调配资源,南京开设“疫情防控诉求直达平台”,要求对市民通过12345热线、网络留言等反映的问题“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办结”。
在动态平衡中守护城市温度
南京此次政策调整既展现了防控措施的精准性与灵活性,也透露出对市民生活体验的高度关注,通过分层管理、核酸优化、民生托底与科技赋能的多维协同,南京正尝试在疫情管控与社会经济运行间寻找更优平衡点,正如《通知》开篇所言:“疫情防控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也必须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思路或将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