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我们什么时候放假?”

这或许是在过去几年里,无数人曾在心中反复叩问,或在工作群、家庭聊天中频繁出现的一句话,它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的时间询问,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折射出在巨大公共危机面前,个体与集体关于时间、秩序、安全与期望的复杂心态,这场疫情,如同一只无形却强有力的手,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搅动和改写了我们对于“放假”这一常态概念的认知与体验。
在疫情前,“放假”是日历上清晰的红字,是早已规划好的旅行,是期盼已久的亲友团聚,是忙碌工作中一个规律性的喘息节点,它的到来是可预期的,意义是明确的,快乐是纯粹的,我们按照校历、法定节假日安排,从容地倒数着日子,等待假期的来临。
疫情的到来,让这一切戛然而止。“放假”的时间点,开始与病毒的传播速度、区域的风险等级、政府的防控政策紧密捆绑,它不再仅仅由日历决定,更多时候,是由一场场新闻发布会、一道道紧急通知来宣告,我们经历了太多“突如其来”的假期——因为所在楼栋出现密接而被迫开启的“居家隔离假”,因为区域封控而不得不接受的“静止假期”,因为学校转为线上教学而孩子们获得的“超长寒假”或“暑假”,这些假期,带着几分无奈、几分焦虑,甚至几分荒诞,它们打乱了所有计划,将“诗和远方”拉回“厨房与客厅”的方寸之间。“什么时候放假”的答案,充满了不确定性,答案的揭晓往往伴随着行程码上的星号、核酸检测的长队和囤积物资的匆忙。
另一种“假期”也在悄然发生,远程办公、线上教学模糊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物理边界,当书房变成办公室,客厅变成教室,下班与放假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我们似乎“一直在岗”,又似乎“一直在放”,这种时空的融合,催生了一种新的疲惫感——一种无法从具体场景中抽离的倦怠,人们开始渴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断开连接”的假期,但疫情的不确定性又使得这种渴望常常落空,这时,“因疫情什么时候放假”的追问,也蕴含了对恢复正常生活节奏、重获对时间掌控权的深切渴望。
疫情也让我们对“放假”的内涵有了新的思考,当长途旅行变得困难,跨省流动充满变数,我们开始重新发现“附近”的价值,一个周末的公园野餐,一次市内的博物馆探访,一场与家人深度相处的时光,成为了假期的新选择,放假的意义,从“去往别处”部分回归到了“安于此处”,从外在的探索转向了内在的安宁,这或许是被动中的主动调适,是困境中生出的一朵小花。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的生活逐步回归正轨,法定节假日恢复了往昔的确定性,旅行计划重新提上日程,但那段被疫情深刻影响的记忆,已然烙印在心,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视“放假”为理所当然,那段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教会了我们珍惜每一个可以自由安排、安心享受的假期,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平稳有序的社会秩序是何等珍贵。
回望来路,“因疫情什么时候放假”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特殊岁月的记忆闸门,它记录了我们从恐慌、适应到逐步重建的历程,它提醒我们,个体的时间感知与生活节奏,是如何与宏大的时代叙事紧密相连,当我们在阳光明媚的假期里,自由地呼吸、畅快地欢笑时,或许偶尔还会想起,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一个简单的放假日期,都承载着那么多的期盼、不安与重塑,这段共同经历,已然成为我们集体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持续影响着我们对时间、对生活、对幸福的理解与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