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21世纪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中国疫情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的”这一问题,其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基于科学溯源、不断深入认知的过程,要准确理解这一起点,需要回溯到2019年末,并审视中国官方确认、通报疫情的关键时间线。

最初的信号:2019年12月下旬武汉的聚集性病例
目前公认的疫情发现起点是2019年12月底,根据中国官方后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报告以及公开发布的信息,湖北省武汉市多家医疗机构陆续发现了一批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这些病例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肺炎相似,且部分病例与当地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有流行病学关联。
- 关键日期:2019年12月27日,这一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华医院)的医生张继先首先上报了她接诊的多个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的家族聚集性发热病例,这被普遍视为医疗机构首次正式上报可疑情况。
- 系统响应:2019年12月31日,根据这些报告,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通报,称已发现27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并提示公众避免前往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同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始组织专家赴武汉协助调查。
从官方通报和内部报告机制来看,中国疫情的系统性发现和初步应对始于2019年12月的最后几天。
病原体的确认与疫情的正式确认
发现聚集性病例只是第一步,确认病原体是定义疫情的关键。
- 2020年1月7日,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于1月9日初步判定为此次疫情的病原体。
-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已分享了该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这一举措至关重要,使得全球各国能够快速开发诊断试剂,为全球抗疫合作奠定了基础。
- 2020年1月20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日,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了“人传人”现象,这标志着疫情被正式确认,并进入了全面、公开的应急响应阶段。
回顾性研究与更早的个案发现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回顾性分析揭示出可能更早的个别病例。
- 一些后续的学术研究通过对早期保存的样本进行检测,发现2019年12月甚至11月可能存在个别感染者。《柳叶刀》等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最早经过回溯性确认的病例发病日期可追溯至2019年12月1日,甚至更早,但这些病例在当时并未被识别为一种新的传染病。
- 需要明确的是,科学上发现零星的、散在的病例,与公共卫生系统识别出一种新的、具有聚集性和潜在传播风险的传染病疫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共卫生应对的启动,依赖于对异常聚集性事件的识别和报告,2019年12月下旬武汉报告的聚集性病例,仍然是公认的疫情“被发现”和应对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科学认知的渐进性与应对的里程碑
回答“中国疫情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的”这个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科学意义上的最早个案可能出现在2019年12月初甚至更早,但这属于事后回溯性研究的发现,在当时并未被认知。
- 公共卫生系统和官方层面的发现与响应,明确始于2019年12月27日至31日,以张继先医生上报聚集性病例和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公开通报为标志。
- 疫情的正式确认和全面应对则以2020年1月上中旬为关键节点,包括病原体鉴定、基因序列共享、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以及确认人传人。
理解疫情发现的时间线,不仅关乎历史记录,更凸显了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中国在疫情初期识别出异常信号后,迅速采取了调查、通报和与国际社会分享信息的步骤,尽管后续的应对过程存在可总结的经验教训,但疫情发现的关键时间节点是清晰且有据可查的,这一历程也表明,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科学过程,全球协作与信息透明对于有效应对此类挑战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