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一座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边陲山城,以其壮丽的山水和深厚的红色文化闻名,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这座宁静的城市也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百色的防疫工作,既是中国基层抗疫的缩影,也展现了边远地区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独特挑战与坚韧智慧。

地理与人口:防疫的双刃剑
百色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村人口占比高,且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0多公里,这一地理特征使得百色在防疫中面临双重压力:偏远村寨的医疗资源薄弱,信息传递滞后;漫长的边境线为非法入境和疫情输入埋下隐患,2022年初,百色遭遇首轮本土疫情冲击,德保、靖西等县区成为焦点,当地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依托“网格化+联防联控”模式,在山区村落推行“村干部包屯、党员包户”制度,通过广播、方言宣传和上门排查,打通防疫“最后一公里”。
边境防控:筑起“南疆防疫长城”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陆路门户,百色的边境防控堪称“滴水不漏”,在靖西市和那坡县的边境线上,物理隔离栏、监控探头、巡逻队24小时值守,形成“人防+技防”的立体防线,当地还创新推出“十户联防”机制,鼓励边民互相监督举报非法越境行为,并对守边群众给予生活补贴,这些举措不仅阻断了疫情输入链,更体现了“为国守门”的担当,值得一提的是,百色在严格管控的同时,仍保障了凭祥、龙邦等口岸的有限通关,确保中越贸易不断链,展现了防疫与经济的平衡智慧。

农村抗疫:土办法与科技结合
百色的农村地区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数字化防疫手段受限,为此,当地干部用壮语、瑶语录制防疫口诀,利用村头大喇叭循环播放;针对健康码申领困难的人群,推行“纸质通行证”替代方案,百色引入科技赋能——无人机向深山村落投递物资,移动检测车开进田间地头,甚至通过卫星电话联络极端偏远住户,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既尊重地方文化,又弥补了基础设施的不足。
人文关怀:隔离不隔心的温度
疫情期间,百色的一幕幕温情场景令人动容:靖西市志愿者为隔离居民代购药品时,自发记录每位老人的慢性病史;德保县农产品的运输受阻,电商平台开辟“百色专场”助销芒果、砂糖橘;一名护士在核酸采样点用壮语安抚哭闹的孩子,被网友称为“最美方言姐姐”,这些细节背后,是百色人“众志成城”的朴素信念,正如一名乡镇干部所说:“山里人讲情义,你为他奔波,他把你当家人。”
挑战与启示:边远地区的防疫思考
百色的防疫实践也折射出中国边远地区的共性难题:如何平衡长期防控与民生发展?如何提升农村公共卫生储备?对此,百色探索了“平战结合”模式——疫情期间的网格员转化为日常的健康管理员,边境防控设施升级为智慧边贸枢纽,通过粤桂协作机制,广东医疗队援建百色疾控实验室,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右江畔到边境线,百色的防疫故事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一曲人与土地、责任与温情的交响,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只有无数个在山区小路奔走的身影,在隔离板房值守的夜晚,在方言广播中流淌的叮嘱,这座红色老区用它的坚守证明:无论多么偏远的角落,都会被国家的防疫网络温柔覆盖;而每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都是中国抗疫史诗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