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已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在延续新高考改革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考查,本文将从真题特点、典型题目分析、答案解读及备考建议四个方面展开,为考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真题命题特点
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紧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整体来看,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 材料来源多元化:试题选材广泛,涵盖考古发现、文献典籍、外交档案、民间史料等,要求考生具备跨文本解读能力,选择题中引用了汉代简牍与近代报刊内容,考查考生对史料价值的辨析能力。
- 突出能力立意:试题减少对单一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转而强调历史思维的综合运用,如非选择题通过对比中外经济政策,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 贴近时代热点:试题巧妙关联当下社会关注的议题,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古代丝绸之路、传统文化复兴与近代思想变革等,引导考生以历史视角审视现实。
典型题目与答案深度解析
【例题1】选择题(题目略有简化)
“汉代《盐铁论》中,贤良文学主张‘抑商重农’,而大夫桑弘羊则认为‘农商并重’。”以下对双方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贤良文学代表贵族地主利益
B. 桑弘羊的主张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C. 双方争论焦点是土地分配问题
D. 汉代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本题通过汉代经济政策争论,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桑弘羊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官员,推行盐铁官营等政策,旨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巩固中央集权,A选项错误,贤良文学多代表地方势力;C选项偏离争论核心;D选项与史实不符,汉代商业曾有阶段性发展。
【例题2】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提出“机器兴邦”主张,认为西方强盛源于工业革命。
材料二:1905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以传统伦理为根基,有限度吸收西方技术。
问题:比较康有为与张之洞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相同点:二者均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增强国力。
不同点:康有为倡导全面学习西方制度与文化,具有激进改革倾向;张之洞则坚持维护传统制度,仅引入技术层面变革。
历史意义:康有为的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推动近代化探索;张之洞的主张反映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性,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发展。
试题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 夯实基础知识:历史学科需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尤其是重大事件、人物与制度变迁,2024年试题中涉及的秦汉经济政策、近代思想演变等,均需考生熟练掌握。
- 强化史料解读能力:日常学习中应多接触原始史料,训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立场与语境的能力。
- 关注跨学科联系: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融合趋势明显,如今年试题中涉及的经济地理与外交关系,要求考生具备多维视角。
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创新设计与能力导向,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深化方向,对考生而言,唯有将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方能应对未来考试的挑战,教育工作者亦需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被动记忆”转向“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本文基于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真题命题特点原创撰写,旨在为考生提供解析与指导,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