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时代,人口与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已成为经济活力的血脉,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低风险地区人员跨省流动至城市的不合理限制时有发生,这种“一刀切”式的管控思维,不仅与科学精准的防疫原则相悖,更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及长期竞争力构成了潜在威胁,深入探讨并坚决纠正“不得对低风险地区跨省流动到城市”的惯性做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低风险跨省流动:城市经济活力的“催化剂”而非“风险源”
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是人才、资本、技术、信息高度集聚的场所,其繁荣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来自低风险地区的跨省流动人员,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
-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技能的人才,低风险地区的跨省求职者、创业者、高校毕业生,为城市带来了多样化的智力资源和劳动力补给,有效缓解部分行业的“用工荒”,促进人才市场的良性竞争与结构优化,限制他们的流入,无异于扼住了城市吸纳人才的咽喉。
- 消费市场的有力支撑: 流动人口是城市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等消费需求,直接拉动本地内需,支撑着大量服务业岗位,限制低风险地区人员流入,会导致消费群体萎缩,影响商业活力,尤其对餐饮、旅游、零售等行业造成冲击。
- 创新因子的跨界融合: 跨区域流动往往伴随着思想、观念、技术的交流与碰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经验技能的个体在城市汇聚,更容易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一个开放、流动的城市环境,是孕育新业态、新模式的温床。
将低风险地区的跨省流动视为洪水猛兽,采取“不得”进入的简单化处理,是典型的懒政思维,忽视了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本质上是以静态管理应对动态社会,其结果必然是城市活力的衰减。
“不得流动”禁令的隐性成本与社会不公
除了经济层面的损失,随意限制低风险地区人员跨省流动,还会带来深远的社会负面影响。
- 加剧社会割裂与歧视: 此类政策无形中构建了基于地域的“身份壁垒”,容易滋生并强化“本地”与“外地”的对立情绪,不利于社会融合与和谐稳定,它传递出一种错误信号,即外来人员是“麻烦”的象征,损害了社会信任基础。
- 阻碍公民权利的实现: 自由迁徙、平等就业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没有明确疫情传播风险的情况下,简单禁止低风险地区人员进入城市,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特别是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年轻人的前途。
- 增加社会运行成本: 企业招聘受阻、项目因人员无法到位而延迟、家庭因成员无法团聚而承受情感与经济压力……这些隐性成本最终都会转嫁给社会整体,降低运行效率,抬高社会总成本。
从“围堵”到“疏导”:构建科学精准的流动管理新机制
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惰政,转向更加科学、精准、人性化的流动管理新模式。
- 强化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调整的风险评估体系,严格以科学证据为依据划定风险等级,对低风险地区的人员流动,应坚决取消一切不必要的限制措施,确保通道畅通,管理重点应放在精准识别和管控真正的风险点上,而非广撒网式的限制。
- 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化服务水平: 利用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人员流动信息的快速核验与共享,通过技术赋能,做到“管得住”与“通得快”相结合,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 完善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 城市管理者应未雨绸缪,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承载能力,以应对常态化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确保所有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员,无论来自何处,都能享有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
- 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 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思维,深刻认识到保障人员要素畅通流动对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意义,各地政策应保持协同,避免各自为政、层层加码,确保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效落地。
城市因聚集而繁荣,因流动而充满生机,对来自低风险地区的跨省流动人员说“不”,是一种短视且有害的治理方式,它非但不能有效保障城市安全,反而会窒息城市发展的命脉,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精神、法治思维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坚决破除不合理的流动壁垒,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让每一个城市都能在开放与流动中,拥抱更加璀璨的未来,唯有如此,我们的城市才能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发挥其强大的引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