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口罩成为日常穿搭,当健康码成为通行证,当核酸检测排起长龙,一个问题在无数人心中反复回响:新冠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这声叹息里,有对正常生活的渴望,有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更有对“回到2019年之前”的深切怀念,如果我们诚实面对病毒演变的轨迹与科学研究的结论,或许需要调整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框架——新冠疫情的“结束”,可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盛大闭幕式。

回顾历史,人类与病毒的斗争鲜有“全胜”的案例,1918年西班牙流感并非被“消灭”,而是在全球感染约5亿人后,病毒毒力减弱,逐渐演变为季节性流感,世界卫生组织于2023年5月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但绝非病毒的消失,宣布“结束”更多是公共卫生管理策略的调整,是基于当前医疗资源承受能力和病毒危害程度的综合判断。
新冠病毒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从Alpha到Delta,再到Omicron及其层出不穷的亚型变异,病毒通过不断变异寻找生存之道,流行病学专家指出,病毒的进化方向通常是传播力增强而致病性减弱,但这并非必然规律,未来可能出现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新变种,这意味着我们很可能需要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就像与流感病毒共存一样,疫苗和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屏障会降低重症率,但无法完全阻断传播链。
疫情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能够“结束”?答案可能是多层次的,在个体层面,当大多数人通过疫苗接种或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重症风险显著降低,生活不再被严格限制时,对个人而言疫情就已“结束”,在社会层面,当医疗系统能够从容应对病例波动,不再需要采取极端管控措施,社会运转恢复常态,也可以视为一种“结束”,而在全球层面,当新冠病毒从“ pandemic ”转为“ endemic ”,即从全球大流行变为地方性流行,只在特定地区或季节出现较小规模传播,国际旅行不再受严重影响,这或许是最接近传统意义上的“结束”。
目前我们正处于从大流行向地方性流行过渡的阶段,这一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同步,取决于各国的疫苗接种率、自然感染率、医疗资源以及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发达国家凭借充足的疫苗供应和医疗条件可能较早进入稳定期,而欠发达国家仍可能面临周期性的暴发风险,中国正在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路径,在动态清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中逐步走向开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告别两种极端心态:一是期待病毒突然消失的“奇迹思维”,二是因为病毒存在而陷入的“永久恐慌”,前者会导致防疫松懈,后者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与社会成本,理性的态度是接受与病毒共存的现实,同时相信科学进步的力量,二代疫苗、特效药物的研发正在不断推进,我们的防护工具日益完善。
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远程办公、线上教育、数字医疗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关注空前提高;全球合作抗疫的呼声虽经波折却从未消失,这些变化本身也是疫情“结束”过程的一部分——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一个更具韧性、更懂得应对危机的新常态。
当有人问“新冠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或许可以这样回答:它正在以一种渐进的方式结束,不是以病毒的消失为标志,而是以我们学会与之共存为节点,那一天,当我们不再每天关注病例数字,当防疫措施融入日常习惯而不构成重大困扰,当我们的生活重拾节奏与从容,疫情在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一两年,也可能更长,但方向是明确的——人类终将找到与新冠病毒和平共处的方式,就像我们曾经与无数微生物达成的默契一样。
黑夜再长,黎明终会到来,只是这个黎明,可能不是一瞬间的霞光万道,而是渐次亮起的温暖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