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北部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位于鹤壁市的浚县成为重灾区之一,作为历史上卫河航运的重要枢纽,这座千年古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洪涝考验,最新灾情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假设时间节点),全县8个乡镇中有6个出现严重内涝,受灾人口超12万,紧急转移安置群众达3.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已突破8亿元。
灾情动态:卫河水位持续超警 受太行山前抬升气流影响,浚县近日累计降雨量突破400毫米,相当于常年同期三倍以上,贯穿县境的卫河、共产主义渠等主要河道水位全线暴涨,其中卫河浚县段水位较警戒线高出1.2米,多处堤防出现管涌险情,大伾山景区出现山体滑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浚县古城墙部分段落出现地基渗水,农田受灾面积达28万亩,其中12万亩秋粮作物面临绝收,畜牧养殖场受灾327家,经济损失持续扩大。
救援进行时:多方力量昼夜驰援 应急管理部已启动四级应急响应,调派翼龙无人机搭建应急通信网络,当地组织3000余名党员干部成立"红堤护卫队",24小时巡查险工险段,民间救援力量表现突出:斑马救援队利用动力艇转移被困老人97名;郑州蓝天救援队携排水量5000立方米/小时的龙吸水设备支援城区排涝;周边地市捐赠的50吨蔬菜、2万箱饮用水正通过冲锋舟分批运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曾在2021年洪灾中受损的30所乡镇学校,此次作为临时安置点已接收群众8600余人。
灾后挑战:重建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水位开始缓慢下降,但次生灾害风险持续加剧,县疾控中心主任王建军透露:"洪水退去后,媒介生物控制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已组织200支消毒小队对淹没区开展终末消毒。"更严峻的是生产恢复难题:王庄镇双孢菇种植大户李建国望着被淹的37个菇棚欲哭无泪:"三年投入400多万,现在菌包全部报废,重建资金缺口至少200万。"类似情况在特色农业乡镇普遍存在,如何帮助新型经营主体重生成为重建关键。
历史镜鉴:从古堤防到现代治理 浚县古称黎阳,现存的明代卫河堤防碑刻详细记载了"每岁冬修堤,每里出夫五名"的古代防洪智慧,对比今昔,县水利局总工程师张伟指出:"现有水利工程虽在标准内洪水防御中发挥作用,但极端天气频发迫使我们必须升级防灾体系。"目前全县正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智慧水利+生态缓冲"综合治理方案,计划在古堤坝基础上建设数字化监测点126处,恢复湿地缓冲带800公顷。
温暖瞬间:危难中的文明之光 在卫贤镇安置点,65岁的民间剪纸艺人裴春枝带着孩子们创作抗洪题材剪纸作品;县城多家餐馆自发组成"爱心餐联盟",累计送出免费餐食1.7万份;移动公司技术人员崔志强在齐胸深的水中连续作业6小时,抢通3个基站通信,这些碎片化的温暖场景,编织成洪水中动人的精神图谱。
截至发稿时,新一轮降雨云系正在向豫北移动,浚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在会商启用蓄滞洪区的后续补偿方案,这座见证过黄河改道、运河兴衰的古城,在现代化防灾体系与传统治水智慧的融合中,继续书写着人与洪水的永恒博弈,随着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的专项工作组进驻,更多系统性恢复重建举措即将落地,但如何建立与极端气候共存的长期韧性,仍是摆在所有浚县人面前的必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