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一则“北京石景山万达广场一女子哭诉自己确诊新冠”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几乎一夜之间,“北京万达新冠女”成为了一个网络热词,一个被简化、被标签化的符号,在这七个字的标签背后,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她的经历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她的困境也远不止于病毒本身。
那个下午,在万达广场的餐厅里,她接到疾控中心电话后崩溃大哭的画面,被无数手机记录、传播,网络舆论迅速两极分化:有人同情她的遭遇,但更多是刺耳的指责——“明知不适还外出”“祸害整个北京城”“一人毁一城”,人们凭借几十秒的视频片段,就轻易地拼凑出一个自私、不负责任的形象,却少有人追问:她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她经历了什么?
随着更多信息浮出水面,这个被简化为“新冠女”的王某,人生轮廓逐渐清晰,她原本有一个普通的北京梦,从外地来京打拼,做过各种工作,最终选择自主创业,疫情来袭,她的生活陷入双重危机——不仅要面对病毒的威胁,还要应对经济上的压力,那天外出,是因为她需要处理工作事务,需要维持生计,在接到电话前,她刚做完核酸检测,正在等待结果,这一切,都与网络上“故意传播病毒”的指控相去甚远。
王某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公共卫生危机中,感染者不仅要对抗病毒,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第二重疫情”——污名化与网络暴力,这种污名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当面对未知的、无形的威胁时,人们本能地需要寻找“替罪羊”,通过指责个体来缓解集体焦虑,确诊者被异化为“传播源”而非“受害者”,他们的个人信息、行为轨迹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任何不完美的选择都会成为被攻击的理由。
更值得深思的是性别维度,在类似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女性感染者往往承受着更为严苛的道德审判,如果王某是男性,舆论是否会有所不同?社会对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本就有着隐形的规范,当危机发生时,这些潜藏的性别期待会加倍反噬,她崩溃大哭的画面被反复播放,有人质疑她“表演”,有人嘲讽她“矫情”,却很少有人理解,那是一个普通人在突然面对命运重击时最真实的反应。
从社会支持系统来看,王某的案例暴露了我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我们的防疫体系擅长处理病毒,却尚未学会如何妥善照护被病毒感染的人,当一个人确诊后,除了医疗救治,他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支持?如何保护他们免受二次伤害?如何帮助他们重返社会?这些问题,远比指责个体更为紧迫。
王某后来康复了,但“万达新冠女”的标签可能将长久地伴随着她,每次疫情反复,她的故事都会被重新翻出,成为警示他人的案例,这种“数字纹身”效应,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创伤——一个人的错误(如果那确实是错误的话)被永久记录、随时可检索,而她的解释、她的改变、她的人生后续,却无人问津。
回望那个在万达广场崩溃哭泣的女子,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受害者”,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极端情境下,个体命运的脆弱性与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疫情终将过去,但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少污名化的社会,将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的课题。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没有人是孤岛,今天我们将某个人群标签化、边缘化,明天被排斥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王某的故事提醒我们: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心灵的隔绝;比防疫更重要的,是保持人性的温度,当我们学会在危机中依然把每个人当作完整的、有尊严的人来看待,我们的社会才真正具备了应对任何挑战的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