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其影响深远,尽管疫情已进入新阶段,但了解其早期临床表现,对于提升个人健康警觉、实现早期干预以及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异毒株,仍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普通感冒或流感相比,新冠肺炎的早期症状往往更具隐匿性和多样性,如同一层需要仔细拨开的迷雾,精准识别其“第一信号”是有效防控的第一道关口。
新冠肺炎的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因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疾病、疫苗接种状况等)而有显著不同,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几个核心系统与特征性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最常见的“前哨”
这是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表现,然而早期,它并非总是以剧烈的肺炎形式出现。
- 干咳: 这是尤为突出的早期症状,通常表现为持续性、刺激性的干咳,无痰或仅有极少量的白色泡沫痰,这种咳嗽与普通感冒的伴随流涕的咳嗽,或支气管炎那种有大量脓痰的咳嗽有所不同,常感觉喉咙深处发痒,难以抑制。
- 发热: 约八成以上的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热,体温可从低烧(37.3℃-38℃)到高烧(39℃以上)不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体弱或免疫抑制者,可能表现为持续的低热甚至不发热,这极易被忽视。
- 乏力与肌肉酸痛: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超出寻常的疲倦感,患者常感到身体沉重、精力不济,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伴随而来的全身肌肉酸痛(肌痛)和关节痛,与流感症状相似,但程度可能更重,常被描述为“像被碾过一样”。
非呼吸系统症状:不容忽视的“非典型”信号
新冠病毒具有泛嗜性,可攻击人体多个系统的细胞,因此早期表现远不止于呼吸道。
- 嗅觉与味觉丧失或减退: 这是新冠肺炎一个极具特征性的早期信号,甚至在部分患者中是唯一或首要症状,患者可能突然发现闻不到食物的香味,尝不出酸甜苦咸,这种症状的出现率在原始毒株感染时期较高,虽然后续变异株中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指标。
- 消化系统症状: 包括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尤其儿童更为常见,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且在秋冬季节或存在流行病学史,需高度警惕。
- 头痛与咽喉痛: 持续的、搏动性的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咽喉痛则可能表现为干燥、刺痛或异物感,与普通感冒的咽痛类似,但可能更为剧烈。
- 其他少见表现: 还包括鼻塞、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以及结膜炎(眼睛发红、痒)、皮肤出现红斑、皮疹等,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精神混乱、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
“隐形”威胁:无症状感染者的挑战
必须认识到,存在相当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们体内携带病毒,具有传染性,但整个感染过程中无任何可自我感知的临床症状,这部分人群是疫情防控中最难以发现和管理的环节,凸显了广泛筛查和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性。
如何与普通感冒、流感进行初步鉴别?
虽然症状有重叠,但存在一些细微差别:
- 与感冒相比: 感冒以上呼吸道症状(打喷嚏、鼻塞、流涕)为主,全身症状较轻,少有高热和严重的乏力、呼吸困难,新冠肺炎的全身症状(乏力、肌痛)更重,且干咳和嗅觉/味觉异常更突出。
- 与流感相比: 两者症状高度相似,但流感起病通常更急,高热、头痛、肌痛更为典型和剧烈,而新冠肺炎的潜伏期可能更长,症状发展相对“温和”但更持久,嗅觉/味觉丧失是其相对特异的指标。
新冠肺炎的早期临床表现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谱系,从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到非典型的感官、消化系统症状,乃至无症状感染,构成了其早期识别的巨大挑战,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不应放松警惕,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多种症状叠加出现,或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时,应立即做好自我隔离,并通过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进行确认,及时咨询医生,提高对早期临床表现的认知能力,不仅是保护自身健康的关键,也是履行社会责任、共同构筑公共卫生防线的基石,唯有洞悉其“疫”兆,方能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