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全球体育赛事频频面临延期或取消的挑战,作为2023年备受瞩目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简称“成都大运会”)的命运曾牵动无数人的心,这场原定于2021年、因疫情推迟的盛会,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四川成都如期举行,不仅兑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成为后疫情时代体育精神与城市治理能力的生动注脚,成都大运会的顺利举办,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其背后折射出的组织智慧、文化包容与创新活力,值得深入探讨。
如期举行的基石:科学防控与高效组织
成都大运会能否如期举行,首要考验的是疫情防控能力,作为首个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防疫手册》框架下举办的大型国际赛事,成都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组委会制定了“闭环管理、动态清零、精准施策”的防疫体系,覆盖入境检疫、住宿交通、赛场活动全流程,所有参赛人员需提前完成疫苗接种,入境后接受核酸检测并进入“赛事泡泡”闭环管理,场馆及酒店均配备智能测温设备与应急医疗点,这种科学防控既保障了1万余名运动员、技术官员的安全,又确保了赛事精彩度,未出现大规模感染事件。
高效的组织协调是另一大支柱,成都大运会筹备历时多年,尽管遭遇两次延期,但场馆建设、志愿者培训、赛事规划从未停滞,49个新建和改造场馆均提前通过验收,并融入绿色建筑技术,如凤凰山体育公园的雨水回收系统,超过2万名志愿者“小青椒”提供多语言服务,展现了中国青年的专业素养,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FISU)主席列诺·拉普曾公开称赞:“成都的准备无可挑剔,我们坚信它能成功。”
超越赛事:城市韧性与文化魅力的绽放
成都大运会的意义远超体育竞技本身,它是一次城市品牌与软实力的全球展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美食之都”与“文化名城”,成都借大运会之机,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巴蜀特色的鲜活,开幕式上,三星堆面具与熊猫“蓉宝”交织出现,川剧变脸、金沙太阳神鸟等元素通过数字技术焕新呈现;赛事期间,文化村里设置蜀绣、竹编等非遗体验区,让各国青年沉浸于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更重要的是,这场盛会凸显了成都作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的韧性,面对疫情冲击与极端天气等挑战,成都凭借完善的基建与数字化治理能力,确保了交通、能源、通信的稳定运行。“智慧大运”系统整合了AI调度、5G直播和低碳交通,减少了人力依赖的同时提升了效率,大运会带动城市更新,如东安湖体育公园重塑城东生态,地铁线路延展至周边区县,长远惠及民生,正如经济学家张燕生所言,“大运会是成都国际化的加速器”,它助推成都跻身世界级都市行列。
遗产与启示:青春梦想与全球合作的回响
成都大运会留下了丰厚的物质与精神遗产,在物质层面,场馆赛后转化为全民健身中心与学校体育设施,延续了“办赛惠民”的理念;大运村未来将作为人才公寓,缓解青年住房压力,在精神层面,它重新点燃了全球青年对体育的热爱与跨文化对话的热情,来自113个国家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赛场外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成都生活,打破了刻板印象,中国运动员张博恒在体操夺金后感慨:“体育让我们超越隔阂,成为朋友。”
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为后疫情时代国际大型活动提供了范本,它证明,在科学规划与全球协作下,人类能在风险中守护共享的体育精神,FISU评估显示,成都大运会在收视率、环保指标及公众满意度上均创新高,这与北京冬奥会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成都大运会的如期举行,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胜利,它不仅是运动员拼搏的舞台,更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砥砺前行的缩影,从筹备期的严谨到落幕时的辉煌,成都以汗水与智慧书写了“成就梦想”的誓言,正如大运会口号“成都,成就梦想”所寓意,这场青春盛会已化作星火,照亮体育团结人类、文明互鉴的永恒主题,当世界回望2023年,成都大运会将作为勇气与希望的象征,激励人类在挑战中携手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