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甘肃省天水市在甘肃省率先出台《跨区域人员返乡健康管理十项措施》,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将"健康码行程码"与"社区网格化"结合的疫情防控创新案例,本文通过梳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度春运期间人员返乡工作的通知》(天防发〔2020〕47号)及配套实施细则,结合基层执行案例,首次完整披露该政策28项核心执行标准。
政策创新点解析
"三色健康码"分级管理(图1) 创新性引入"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
- 红码:14天内途经中高风险区人员(如西安、兰州等)
- 黄码:接触史模糊人员(需社区24小时健康监测)
- 蓝码:无风险人员(可正常通行)
"双码+双检"申报系统 返乡人员需在"天水防疫通"APP完成: ① 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外省检测需经省级平台核验) ② 14天行程轨迹(精确到小时级定位) ③ 填报"健康承诺书"(含72小时体温监测记录)
执行细则深度解读
申报流程(图2)
- 线上申报:提前3天在"天水防疫通"提交材料
- 线下核验:各社区设立"返乡服务站"(配备智能核验终端)
- 异常处理:材料不全者需现场补测核酸(检测费用由社区承担)
隔离管理标准
- 黄码人员:集中隔离7天+居家观察7天
- 蓝码人员:居家健康监测14天(每日2次体温上报)
- 特殊情形:孕妇、慢性病患者可申请"医学评估隔离"(需医院出具证明)
健康监测机制
- 开发"天水防疫通"智能预警系统
- 对居家观察者实施"AI人脸识别+电子围栏"双重监控
- 建立异常情况30分钟响应机制(社区-街道-指挥部三级联动)
基层执行典型案例
-
清水县永安镇"反向隔离"事件(2021年2月) 因返乡人员擅自离村引发舆情,镇指挥部启动"反向隔离":对镇域内所有未申报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该做法被省卫健委列为"可推广经验"。
-
秦城区"健康驿站"创新实践 在高铁站设立智能健康驿站,集成:
- 5G智能测温闸机
- 行程码自动核验终端
- 应急隔离观察室(配备负压设施)
政策执行难点分析
- 数据壁垒问题:跨省健康码互认存在2-3小时延迟
- 基层执行压力:每个社区需配备2名专业防疫员
- 经济成本测算:全市2021年防疫支出达1.2亿元(含检测耗材、隔离场所改造)
社会反响与优化建议
民意调查数据(2021年3月):
- 支持率:78.6%(较全省均值高12%)
- 主要担忧:隔离期间就业保障(32.4%)、老年人操作困难(28.7%)
政策优化方向:
- 推出"返乡防疫保险"(政府补贴型)
- 开发适老化申报系统(语音引导+人工协助)
- 建立跨省防疫协作基金(解决检测互认难题)
天水模式在2021年春运期间实现"零感染、零扩散、零死亡"目标,但政策执行中暴露的基层治理短板也引发学界关注,西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年4月发布的《县域疫情防控成本效益研究》指出,该政策人均防控成本达860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0元),但社会效益评估指数高出18.7%,随着2022年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天水经验中"科技赋能+网格管理"的双轮驱动模式,正为中小城市提供可参考的防疫范本。
(本文数据来源于天水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公开文件、甘肃省卫健委年度报告及第三方调研机构实地调研资料,所有案例均隐去个人信息,已通过法律合规审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