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仿佛出现了奇特的重叠,人们习惯于为重大事件寻找一个清晰的终点,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几月几日”,当我们试图为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寻找这样一个“解封日”或“结束日”时,却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是一个复杂、渐进且充满地域差异的叙事,疫情的解封,并非像关掉开关一样瞬间完成,它更像一盏缓缓调光的台灯,经历了一个从“紧急模式”到“常态化管理”的漫长过渡。

从全球视角看,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202X年X月X日”作为疫情结束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为全球公共卫生权威,其宣布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最高级别警报,于2023年5月5日正式解除,这一决定是基于专家委员会的建议,认为新冠疫情不再构成“不寻常的”全球健康风险,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标志着全球抗疫从紧急响应阶段进入长期管理阶段,这并非宣告疫情“结束”,而是承认它已成为一个需要像流感等其他传染病一样被持续监控和应对的健康问题,将2023年5月5日理解为全球抗疫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或许比称之为“结束日”更为准确。
聚焦到中国,解封的过程更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如果非要寻找一个在民众集体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转折点,那无疑是2022年12月7日发布的“新十条”优化措施,这项政策极大地调整了防控策略,明确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允许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等,这实质上意味着持续近三年的高强度动态清零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运行和个体生活的自由度得到了极大恢复,紧随其后的,是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一法律层面的变更,标志着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疫情治理正式纳入常态化的传染病防治轨道,中国的“解封”是一个以2022年12月为关键转折、2023年1月为法律确认的过程,而非一个孤立的日期。
即便在政策层面划定了节点,疫情在社会心理层面的“结束”则更为滞后和个性化,政策可以一夜之间转向,但人们心中的担忧、养成的习惯(如佩戴口罩)、对聚集性活动的审慎态度,并不会随之立刻消失,这种“解封”后的不适应感,被学者称为“社会心理过渡期”,我们告别的不只是一段被封控的时光,更是一种高度不确定性的生活状态。“长新冠”(新冠后遗症)对部分人群健康的长期影响,以及疫情对全球经济供应链、教育模式、工作方式的深远改变,都使得“结束”一词显得过于轻飘,疫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结构性影响将在未来许多年持续显现。
为何我们如此执着于寻找一个具体的“结束日”?这或许源于人类大脑对确定性的天然渴望,一个清晰的日期能帮助我们划分时间,整理记忆,为一段艰难的集体经历画上句号,赋予生活一种“重新开始”的仪式感,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尊重事实的复杂性同样重要,我们应该理解,疫情的消退如同其暴发一样,并非线性的,它充满了波动、反复和地域差异性,将解封视为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点,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面对后疫情时代可能出现的挑战,例如病毒的变异、季节性的流行等。
回望来路,那段与疫情抗争的岁月,充满了汗水、泪水、奉献与坚韧,与其纠结于一个绝对的“解封日”,不如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修复疫情带来的社会创伤,构建更具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如何将这段特殊时期的经验教训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疫情的“结束”,或许真正的标志不在于某个日历上的红圈,而在于我们能够坦然回顾过去,并带着汲取的智慧,更加从容、团结地走向未来的那一刻,那一天,对每个人而言,可能都在不同的时刻悄然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