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林墨白)今日上午,西安市碑林区太白路一处市政施工工地内,工人在进行地下管道铺设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保存极为完好的唐代陶瓮,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专家紧急现场勘查,初步判定其为一处罕见的、未被盗扰的唐代中期“窖藏”,其内出土的文物组合之独特,仿佛一个被刻意埋藏的“时光胶囊”,为研究盛唐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资料。
施工警报变考古盛宴,千年遗存重见天日
发现地位于西安城南一处繁华地段,距离明代城墙仅千米之遥,据现场施工负责人描述,挖掘机在距地表约三米深处触到硬物,起初以为是巨石,但清理后一个高约70厘米、腹部鼓胀的灰陶大瓮逐渐显露,工人察觉有异,立即停工并上报,考古队员迅速抵达,在进行了细致的现场清理后,整个陶瓮被完整提取,让专家们惊喜的是,瓮口的封泥虽已硬化,但基本完好,这意味着内部物品千年来未曾暴露,保存状态极佳。
“时空胶囊”内容揭秘:盛唐生活的横截面
在研究院的实验室内,专家们对陶瓮进行了开创性的“微环境开启”,随着封泥被小心移除,层层叠叠的有机物痕迹和各类器物逐一呈现,其内容物之丰富与组合之巧妙,远超寻常发现。
- 成卷的“民间文书”:瓮内最上层是数卷用丝绸包裹的纸质文书,虽部分受潮板结,但通过先进技术,已初步辨认出内容并非官方典籍,而是涉及民间借贷契约、货物清单、甚至是一封家书,其中一封家书中提到了“西市胡商”、“丝路驼铃”等字眼,生动勾勒出当时长安城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景象。
- 异域风情的金银币:与文书一同发现的,还有一小袋钱币,其中不仅有唐代的开元通宝,更混有数枚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和一枚东罗马帝国的金币,这种多国货币共存的现象,直观印证了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在货币流通和国际贸易上的活跃程度。
- “锁住香气”的化妆品:更令人称奇的是,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完整的女性妆奁,内含多个小巧的瓷盒与银盒,其中一个银盒打开后,竟依然残留着淡淡的植物香气,内盛有粉红色和白色的化妆粉末,另一个瓷盒内则保存着几支已经碳化但形状完好的眉笔和唇刷,其工艺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 被封存的“日常”:瓮内还有一把保存完好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部分构件、几件明显带有粟特风格的金银饰件,以及一些植物种子和药材残骸,这些物品的组合,仿佛是一位唐代贵族或富商,在某个突发变故前,将自己珍视的财富、文书、爱好乃至日常生活用品,匆忙却又精心地封存于此。
考古价值与历史回响
本次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其“时间胶囊”特性,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院长张逸尘教授在现场接受采访时难掩激动:“以往我们发现的唐代遗存,多为墓葬或建筑基址,信息是片段化的,而这个窖藏,是一个‘瞬间’的凝固,它不属于墓葬的礼仪规范,而是真实社会生活的‘快照’,文书、货币、化妆品、乐器……这些物品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盛唐中产阶级生活场景,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爆炸性的,特别是那些民间文书,将极大填补我们对唐代基层社会运作和经济活动的认知空白。”
所有出土文物已被转移至专用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清理、修复和研究,相关部门已对发现区域实施永久性保护,并计划进行更深入的考古勘探,这一“时光胶囊”的开启,不仅是一次考古学上的幸运,更是一次与千年前长安市民的跨时空对话,让今日的西安,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又增添了一抹生动而温暖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