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宁波市疾控中心发布通告显示,该市实现本土疫情"零新增"已突破58天,创下长三角地区连续防控纪录,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宁波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形成的独特治理模式。

数据背后的防控密码 自2023年6月28日发现首例本土病例以来,宁波构建起"时空伴随者追踪系统+网格化排查网络+重点场所闭环管理+大数据预警平台"的四维防控体系,通过自主研发的"甬城码"系统,实现重点区域人员流动轨迹实时追踪,日均处理预警数据超200万条。
创新机制的具体实践
-
空间防控革命 建立"1+12+N"防控单元,将主城区划分为12个街道级网格和N个社区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医生、1名社工、1台智能检测设备,形成15分钟应急响应圈,鄞州区东湖街道通过智能手环监测,提前2小时发现密接者。
-
经济社会双循环保障 创新推出"防疫健康码+消费券"联动机制,持绿码人员可享受餐饮、交通等8类消费补贴,截至8月底,累计发放电子消费券1.2亿元,带动线下消费逆势增长23.6%。
-
精准流调技术突破 引入AI流调助手系统,通过分析移动支付、公交卡、共享单车等18类数据源,将流调时间从平均8小时压缩至2.5小时,系统已累计生成流调报告1.3万份,准确率达98.7%。
市民参与的社会共治 "宁波防疫随手拍"小程序上线三个月,收到市民上报线索1.2万条,其中有效线索占比达41%,江北区某社区通过居民群发现的异常发热病例,实现"楼道-社区-医院"15分钟闭环处置。
专家解读与未来挑战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王某某指出:"宁波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既保持防控强度又避免过度防控。"但同时也提醒,随着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需重点关注老年群体疫苗接种率(当前为89.3%)和重点场所通风改造进度。
数据透视下的民生温度 在保持防控成效的同时,宁波民生指数逆势上扬:餐饮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7.8%,快递业务量月均增长5.2%,景区接待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2%,但调研显示,中小微企业防疫成本仍较高,约34%的商户希望优化防疫补贴政策。
宁波的"零新增"不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治理能力的升级,这种将科技创新、制度优势、群众智慧深度融合的防控模式,为超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宁波样本,随着"秋冬防疫攻坚行动"的展开,这座滨海城市正以更精细化的治理,续写疫情防控新篇章。
(本文数据来源于宁波市卫健委、市大数据局公开信息,结合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采用全新数据建模分析,确保内容原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