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秋,当西北的胡杨林正绽放最后一片金黄时,甘肃天水这座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古秦州,却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10月21日,天水市通报新增4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座通常以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闻名于世的城市,瞬间被推到了全国抗疫的最前沿。

疫情突袭的二十四小时
首例确诊病例的发现过程堪称惊心动魄,10月20日凌晨,天水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灯火通明,在对重点人群例行检测中,一份样本初筛阳性,三小时内完成复核,六小时内锁定密接者87人,十二小时内完成首轮流行病学调查——这座平时从容不迫的古城,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应急状态。
“当晚我们就接到通知,全市所有医护人员立即返岗。”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张静回忆道,她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电话响起时甚至没来得及吃晚饭,像她这样的医务人员,在天水有近万名,他们在这个深秋的夜晚,共同构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非遗”喇叭与网格化防控
“各位乡亲,疫情严峻,莫要串门......”在秦州区的古巷里,用秦腔录制的防疫宣传通过大喇叭回荡在街头,这种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防疫宣传,成为天水抗疫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张覆盖全域的疫情防控网迅速铺开,全市1990个网格同时启动,5367名网格员穿梭在社区楼宇之间,在麦积区桥南街道,65岁的网格员王大爷每天要走两万步以上,“我负责的网格里有28栋楼,必须确保每家每户都了解防疫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天水的流调溯源工作,当地组建了200人的专业流调队伍,并创新性地引入文化旅游大数据——通过景区预约系统、酒店入住信息等,在12小时内就厘清了首批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为精准防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生命至上的温情时刻
疫情期间,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在这座古城不断上演。
10月25日,麦积区花牛镇一位孕妇出现早产征兆,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在严格防护下,救护车穿越三个管控区,仅用28分钟就将孕妇送达医院,第二天清晨,一名健康的女婴顺利降生,父母为她取名“安安”。
在秦安县,志愿者为独居老人建立了“每日一访”制度,76岁的李大爷子女在外地,志愿者不仅每天送去生活物资,还教会了老人使用视频通话。“孩子们虽然回不来,但这些穿红马甲的娃娃们比亲儿女还贴心。”李大爷动情地说。
经济脉搏的顽强跳动
疫情之下,天水的经济生命线同样需要守护,当地著名的花牛苹果正值采收季,眼看着一年的收成就要受影响,电商产业园连夜搭建起线上销售平台,主播们在严格遵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在果园里开启直播带货,一周内销售苹果120吨,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海林轴承、华天电子等重点企业在闭环管理下坚持生产。“我们厂区实行三分班制度,吃住都在厂里,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华天电子一名车间主任介绍道。
文化基因中的抗疫精神
天水,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文化基因中蕴含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伏羲庙前的古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苍翠,如今又见证着这座古城的新考验。
“天水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挑战,但每次都浴火重生。”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王教授说,“从大地湾先民的拓荒精神,到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再到今天的抗疫,这种坚韧已经融入天水人的血脉。”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天水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0例,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救治,在甘肃全省支援下,天水已完成四轮全员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社会面传播链基本阻断。
夜幕降临,藉河两岸的灯火依旧温暖,虽然街道比往常安静,但家家户户窗子里透出的光亮,诉说着这座古城不变的生机,天水人用秦人后裔特有的坚韧与朴实,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量的答卷,而这,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的精神缩影——在任何艰难时刻,总有人间温暖在默默流淌,总有希望之光在执着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