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疫情出现反复,网络上总会浮现这样一个问题:“上海是不是在2019年就开始封控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集体记忆现象,本文将拨开迷雾,追溯上海疫情封控的真实时间线,并分析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产生“2019年封控”的记忆错觉。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事实:上海首次实施大规模封控管理是在2022年3月,具体而言,2022年3月28日,上海宣布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和封控管理,这才是上海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大规模封控,而新冠疫情最初在武汉被发现是在2019年12月,但当时并未立即导致上海采取封控措施。
为什么会有不少人产生“上海2019年封控”的错误记忆呢?这种记忆偏差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可能是“记忆时间压缩”现象在作祟,重大公共事件持续时间越长,人们对事件起点和终点的记忆就越容易模糊,新冠疫情持续三年多,许多人将不同时间点的事件压缩在一起,形成了时间线上的错位,就像有些人会误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记成2009年一样,重大事件的时间错记并不罕见。
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上海在2020年初确实采取过一些防控措施,但远未达到“封城”级别,2020年1月24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实施了隔离救治、联防联控等措施,但城市依然保持运转,这种早期防控措施与后期的严格封控在公众记忆中产生了混淆。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预演性恐慌”对集体记忆的塑造,2019年底,武汉疫情消息传出后,上海作为国际交通枢纽,市民确实产生了可能封控的担忧和讨论,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导致一些人将“担忧封控”误记成了“实际封控”。
上海疫情时间线的真实节点值得梳理:2020年1月是应对阶段,2021年是精准防控阶段,而2022年3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控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在公众记忆中被模糊化处理,形成了时间线上的错觉。
这种现象并非特例,心理学上的“曼德拉效应”指的就是大规模人群对某一事件持有错误记忆的现象,以“曼德拉效应”命名,正是因为许多人错误地记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在监狱中去世,而实际上他于2013年才逝世,上海“2019年封控”的记忆误差,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集体记忆偏差的体现。
理解这种记忆偏差有何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重大公共事件时,保持准确的时间线和事实记录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历史记载的准确性,也影响着我们对疫情应对措施的评估和未来政策的制定。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疫情的记忆可能会进一步模糊和变形,建立准确的公共事件档案,加强集体记忆的准确性,对我们的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只有基于事实的记忆,才能为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参考。
上海疫情的封控时间点是一个值得厘清的事实问题,而公众对此的记忆偏差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心理学现象,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对事实的敬畏和求真的态度,或许是我们从这场疫情中应该学到的重要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