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这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已深刻改变了世界,关于“疫情时间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流行病学调查、科学溯源、数据解读与国际政治等多个复杂层面,要给出一个精确、公认的起点并非易事,它更像是一条由多个关键节点串联而起的时间线,而非一个孤立的时刻。

最初的信号:2019年末的武汉警报
从公开的、可追溯的官方通报来看,新冠疫情进入全球视野的明确起点是2019年12月底。
- 关键事件: 2019年12月31日,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了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的一系列“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这被视为全球首次正式警报。
- 回溯性研究: 此后,医学界的回溯性研究显示,最早的已知病例可能出现在2019年12月初甚至更早。《柳叶刀》发表的研究表明,首例确诊病例发病日期可追溯至2019年12月1日,当时这些个案并未被立即识别为一种全新的传染病。
- 病毒识别: 2020年1月7日,中国科研团队迅速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于1月12日向世界分享了病毒的基因序列,这一关键举措为全球开发诊断试剂盒和后续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流行病学和大事件纪事的角度,普遍将2019年12月认定为新冠疫情的爆发起点,世卫组织随后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于2020年3月11日宣告其为“全球大流行”。
科学溯源:寻找“零号病人”与更早的踪迹
“疫情开始时间”的探究,远不止于发现首批聚集性病例的时间,科学溯源工作旨在找到病毒从动物宿主溢出到人类群体的最初时刻,这可能会将时间线向前推移。
- wastewater(废水)检测证据: 这是一项颠覆性的发现,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对早期保存的废水样本进行检测后,发现了新冠病毒的踪迹,意大利的研究显示,在2019年12月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病毒RNA;西班牙和巴西的研究甚至报告在2019年3月的样本中有所发现,这些证据表明,病毒可能在正式报告病例之前,已在某些地区低水平地悄然传播,但需要注意的是,废水检测结果需要谨慎解读,可能存在实验污染或技术误差,但它确实提供了病毒可能更早存在的线索。
- “零号病人”之谜: 找到第一个被病毒感染的人类(即“零号病人”)是极其困难的,由于早期病例多为轻症或无症状,很可能未被就医和检测,导致流行病学调查链中断,目前科学界共识是,新冠病毒自然起源于动物(最可能为蝙蝠),通过某个或某些中间宿主传播给人类,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在人群中逐渐适应和传播的“渐进式”事件,而非一个明确的“时间点”。
定义“开始”的不同维度:为何答案不唯一?
为何对疫情开始时间众说纷纭?因为“开始”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
- 病毒学意义上的开始: 指病毒首次成功感染人类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很可能早于2019年12月,但目前无法精确确定。
- 公共卫生意义上的开始: 指卫生系统首次识别并确认一种新病原体引发聚集性疫情的时间点,这对应着2019年12月底的武汉警报。
- 全球大流行意义上的开始: 指病毒在全世界多个地区出现持续的社区传播,虽然世卫组织在2020年3月11日宣布,但学界普遍认为2020年2月至3月是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升级的时期,伊朗、意大利、韩国、美国等国相继出现大规模爆发。
- 个人与社会感知上的开始: 这个时间点因人而异、因国而异,对于武汉市民,开始可能是2020年1月23日的“封城”;对于意大利人,可能是2020年2月底北部城镇的封锁;对于全球大多数人,可能是2020年3月左右,生活开始受到旅行限制、居家令和社交疏远措施的深刻影响。
溯源的政治化与未来的启示
不幸的是,疫情起源的科学研究被高度政治化,特别是围绕“实验室泄漏论”与“自然起源论”的争论,这使“疫情何时开始”这个问题蒙上了地缘政治的阴影,偏离了科学求真的轨道,中国方面始终强调应基于科学进行溯源,反对政治操弄。
厘清疫情的开始时间,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在于为未来应对大流行病提供宝贵经验:
- 早期预警的重要性: 它凸显了建立强大、透明、快速的全球传染病早期预警系统的极端重要性。
- 数据共享的紧迫性: 疫情初期病毒基因序列的快速共享,证明了全球科学合作是应对危机的基石。
- 对未知病毒的警惕: 它提醒我们,新的病原体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出现,保持常备不懈的警惕性和公共卫生投入至关重要。
新冠疫情没有一个单一的“开始日”,如果必须给出一个标志性的时间,2019年12月是基于当前最可靠公开信息的答案,但更完整的图景是:病毒可能在此之前的某个时刻已悄然跨物种传播,于2019年末在武汉引发聚集性疫情并被识别,最终在2020年第一季度演变成一场真正的全球大流行,理解这条复杂的时间线,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回顾这段历史,并更智慧地面对未来的挑战,疫情的“开始”或许已成过去,但其留下的教训与反思,将长久地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