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绿岭南地,又是一年清明时,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不仅承载着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深沉文化内涵,也伴随着春暖花开、踏青出游的旺盛需求,今年清明假期,广东省内人员流动预计将大幅增加,探亲流、祭扫流、旅游流等多重客流叠加,对交通运输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广东城际铁路部门未雨绸缪,精准施策,宣布在清明假期期间采取“增加运力”与“延长服务”双管齐下的措施,特别是广惠城际铁路等服务将延长运营时间,全力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繁忙的假期注入一股高效而温暖的运输保障力量。

应对客流高峰,城际运力“加码”显担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亦纷纷,广东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强省,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间联系紧密,假期城际交通压力历来显著,预计珠三角地区往返粤东、粤西等方向的客流将尤为集中,面对这一可预见的出行高峰,广东城际铁路部门积极应对,核心举措之一便是全面增加运力投放。
此次运力增加并非简单增开列车,而是基于对历史客流数据、预售票情况以及民众出行习惯的大数据分析,进行的精细化、动态化调整,具体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客流最为密集的线路,如连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的骨干城际线路上,通过增开临时旅客列车、重联动车组(即两列同型号动车组连接运行)等方式,大幅提升单位时间内的运输能力,优化列车运行图,在高峰时段进一步加密发车间隔,减少旅客候车时间,实现“随到随走”或短时等待,有效疏导聚集客流,还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列车编组或票额分配,最大限度挖掘运输潜力。
这种运力的“加码”,直接提升了城际铁路网络的整体吞吐能力,是应对节假日大客流的根本之策,它体现了铁路部门主动作为、服务民生的责任感,也展现了广东在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进程中,基础设施应对突发高峰客流的韧性与效率。
聚焦出行便利,广惠城际“延时”暖人心

在普遍增加运力的基础上,广惠城际铁路延长服务时间的举措尤为引人注目,广惠城际连接广州、东莞、惠州等重要城市,是湾区东部辐射的重要通道,日常通勤、商务、旅游客流庞大,清明假期,除了常规的跨市流动,前往惠州等地祭扫、踏青的旅客预计将显著增多。
延长服务时间,意味着在原有运营时间表的基础上,在夜间增开部分车次,这一举措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其一,极大方便了“错峰”出行的旅客,许多祭扫活动可能安排在下午,家庭出游也可能持续至晚间,延长服务时间为他们提供了更充裕的行程安排空间和更便捷的返程选择,避免了因赶末班车而仓促结束行程的尴尬,其二,有效缓解了其他交通方式的压力,当城际铁路运营时间覆盖更晚时段,可以有效分流部分选择公路或自驾的旅客,有助于减轻高速公路等邻近交通网络的拥堵状况,其三,提升了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出行体验,延长服务是对市民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的积极响应,让城际铁路不仅是一种高效的交通工具,更成为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可靠的城市间联接方式,增强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民生温度。
这一“延时”服务,看似只是几个小时的延伸,背后却需要调度指挥、车辆检修、客运服务、安全保卫等多个环节的协同配合与额外投入,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综合效应与未来展望
清明假期广东城际增加运力与广惠城际延长服务时间的双重举措,产生的综合效应是显著的,它不仅直接保障了旅客“走得了”、“走得好”,提升了出行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有助于刺激假期消费,促进湾区内部的人员往来与经济活力,更重要的是,这是对重大节假日交通运输保障机制的一次有效检验和完善,为未来应对类似客流高峰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望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城际铁路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将愈发凸显,节假日精准增运、延长服务或将成为常态化、机制化的安排,利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如推广电子客票、优化候乘指引、加强客流预警与疏导),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票制产品(如计次票、定期票、空铁联运等),将是城际铁路持续提升服务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出行愿望的方向。
今年清明假期,广东城际铁路以“增加运力”夯实出行保障的基石,以“延长服务”传递便民利民的温情,这一系列举措,如同春日里的及时雨,既解了旅客出行之“渴”,也暖了游子归家之“心”,生动诠释了交通运输行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保障民生福祉中的重要作用,为岭南清明的祥和有序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