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步入2024年,新冠病毒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彻底消失,而是以一种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方式,持续变异和演化,当前,以奥密克戎谱系为主导的多种新亚型变体(如JN.1及其后代)已成为全球流行的主角,与疫情初期的原始毒株相比,最新的新冠病毒感染在临床症状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伪装性”更强,识别难度加大,了解这些最新动态与症状特点,对于我们在后疫情时代做好个人防护、科学应对感染至关重要。
核心症状演变:上呼吸道为主,全身表现多样
基于全球及国内最新的监测数据与临床观察,当前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谱系已高度集中于上呼吸道,以往令人闻风色变的“肺炎”、“嗅觉味觉完全丧失”等典型重症表现已大幅减少,这并不意味着病毒的威胁可以完全忽视,其症状表现更为复杂和隐匿,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
核心上呼吸道症状(高度普遍):
- 喉咙痛: 这已成为当前感染最突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患者常描述为剧烈的“刀片嗓”,吞咽时疼痛感加剧,甚至超过普通感冒的程度。
- 流鼻涕与鼻塞: 如同重感冒,持续性流清涕或脓涕,伴有明显的鼻塞感。
- 咳嗽: 多为持续性干咳,部分患者在病程后期可能出现带痰的湿咳,咳嗽可能迁延较久,甚至在转阴后仍持续数周。
-
全身性症状(普遍但强度不一):
- 疲劳乏力: 这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症状的普遍感受,患者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的疲惫感,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 头痛与肌肉酸痛: 不同程度的头痛和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较为常见,类似于重流感的身体感受。
- 发热或发冷: 高热(超过39°C)的比例降低,更多表现为中低度发热(37.5°C - 38.5°C),或伴有畏寒、寒战。
需高度警惕的“非典型”与隐匿症状
除了上述常见症状,新变体感染还表现出一些容易被忽略或误判的“非典型”症状,这正是其“伪装性”的体现。
- 胃肠道症状凸显: 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毒株,部分患者甚至以此为首发症状,极易被误认为是“吃坏了东西”或肠胃炎。
- 感官变化依然存在但形式改变: 虽然完全的嗅觉或味觉丧失减少,但出现了更多的“嗅觉/味觉异常”(Parosmia/Dysgeusia),即患者能闻到或尝到,但气味和味道发生扭曲,例如原本香的食物闻起来或尝起来是臭的、金属味的或腐坏的,这种异常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 “脑雾”(Brain Fog): 这是长新冠(Long COVID)的核心症状之一,但在急性感染期也可能出现,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反应变慢,感觉像大脑蒙上了一层雾。
- 心悸与胸痛: 部分患者,包括年轻人和既往体健者,会报告在感染期间或康复后出现心慌、心跳过速(心悸)或非特异性的胸部紧束感、隐痛,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就医检查。
为何症状如此不同?我们应如何应对?
病毒株的变异是症状改变的根本原因,奥密克戎及其亚变体更倾向于感染上呼吸道细胞,而非深部的肺部组织,这使得其传染性极强,但致病力相对减弱,通过疫苗接种和既往感染建立的人群免疫背景,也使得机体在应对病毒时反应模式发生变化。
面对当前疫情形势与症状特点,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应与时俱进:
- 症状识别与检测: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尤其是喉咙剧痛、持续疲劳并伴有家人或同事的感染史,应高度怀疑新冠病毒感染,及时进行抗原自测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但需注意在症状初期病毒载量可能较低,建议在24-48小时后复测。
- 科学就医与用药: 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轻症患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即可,如多休息、多饮水、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和疼痛、服用润喉糖缓解咽喉不适等,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和囤积不必要的药物,但如果出现高烧持续不退、呼吸困难、胸痛剧烈、意识模糊等警示症状,务必立即就医。
- 关注脆弱人群: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缺陷)者以及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仍然是发展为重症的高风险群体,一旦感染,应尽早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
- 坚持基础防护: 尽管强制措施已解除,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依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基石,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经常开窗通风,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装”,其症状表现愈发隐蔽和多样化,从“刀片嗓”到深度疲劳,从胃肠道不适到“脑雾”,我们不能再以旧有的认知来判断当下的感染,保持对最新疫情动态的科学了解,敏锐识别身体发出的信号,并采取理性、科学的应对措施,是我们与这个不断演化的病毒共存中,保护自身与家人健康的最有力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