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洪流奔涌不息的时代,当人们的目光被层出不穷的短视频和聚合平台所吸引,一个地方性的电视频道,似乎显得有些“传统”甚至“过时”,对于生活在中国江苏省高邮市的人们而言,调至那个熟悉的频道号,观看《高邮新闻》,早已成为嵌入日常的一种仪式,高邮新闻频道,它不仅仅是一个播出新闻的媒介,更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流淌的血液与共同记忆的忠实载体。
城市镜像:本土故事的集散地
高邮新闻频道的核心生命力,在于其无可替代的“本土性”,它不像国家级媒体那样俯瞰全局,也不似商业平台那样追逐热点,它的镜头,始终深情地对准着这片土地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清晨,菜市场里摊主们忙碌的身影和市民们精挑细选的场景,可能会出现在一则关于“保供稳价”的民生报道中;午后,古运河畔的修缮工程进展,会被细致记录,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的焦点;黄昏,社区里邻里纠纷的圆满化解,或许就是一则“基层治理创新”新闻的鲜活案例,从春季湖畔油菜花开的盛景,到秋季龙虬庄遗址公园的文化活动;从夏季防汛抗灾的一线坚守,到冬季关爱困难群体的“送温暖”行动……高邮的四季轮回、人情冷暖、发展变迁,都被高邮新闻频道一一收纳进它的影像档案里。
它是政府政策的“翻译官”和“传声筒”,将那些看似宏大的规划、法规,转化为与市民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具体解读,它也是百姓心声的“回音壁”,通过“市民热线”、“记者调查”等栏目,反映民情民意,推动问题的解决,你可能看到隔壁小区的老王因为热心公益而被表彰,也可能看到城南新开通的那条道路如何缓解了拥堵,这种地理与心理上的接近性,构建了观众与频道之间牢固的信任纽带。
时代印记:发展浪潮的见证者
高邮新闻频道不仅记录静态的风土人情,更动态地刻录着高邮在时代大潮中前行的每一个坚实脚印,它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步史书”。
当“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频道的镜头会深入高新区,探访那些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展现科技创新的“高邮力量”,当“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记者的脚步会走进田间地头,报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蓬勃景象,讲述“新农人”用电商直播带动乡亲致富的故事,高邮湖水域的生态治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这些关乎城市命运的重大议题,都在高邮新闻频道中得到了持续、深入且多角度的呈现。
它见证了一座座地标建筑的拔地而起,也记录了老城区在改造中的蝶变与新生,它报道过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也关注过传统产业如纺织、灯具的转型升级,在每一次台风过境或突发公共事件面前,高邮新闻频道更是成为了权威信息发布、稳定社会情绪、凝聚抗灾力量的核心平台,它的报道,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直观的高邮当代发展史。
情感纽带:地域文化的凝聚者
beyond新闻本身,高邮新闻频道还扮演着地域文化凝聚者和情感共鸣器的角色,它播放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共同体的认同感。
在节目中,高邮咸鸭蛋的制作工艺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展示和弘扬;汪曾祺笔下描绘的故乡风物,时常被拿来与今天的现实景象对照,引发一代人的文化乡愁;本地的戏曲、民俗活动,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逢年过节,频道策划的特别节目,更是将节日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让无论身处何地的高邮人,都能通过屏幕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对于许多在外打拼的高邮游子来说,观看高邮新闻频道的线上回放或精选内容,是他们了解家乡变化、纾解思乡之情的重要方式,屏幕上熟悉的乡音、街景和面孔,瞬间就能消弭千山万水的距离,这种基于共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深层情感连接,是任何全国性媒体都无法给予的。
在媒介形态日益多元的今天,高邮新闻频道或许没有流量明星的炫目,也没有网络梗片的爆笑,但它以其沉静、专注和深植本土的坚守,赢得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它是一扇窗,让高邮人看清自己所处的城市;它是一座桥,连接着政府的治理与市民的福祉;它更是一条纽带,凝聚着所有高邮人的情感与文化认同,只要高邮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高邮新闻频道作为其忠实记录者的使命,就不会落幕,它将继续在电波的流转中,书写着属于高邮的,平凡而伟大的编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