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华南海鲜市场的灯光次第亮起,老王推着满载冰块的小车穿过湿滑的通道,妻子阿珍在摊位上铺开碎冰,十六岁的儿子小磊利落地搬运水箱,八岁的女儿小雨趴在泡沫箱上写作业——这是2019年寒冬里再寻常不过的清晨,却成了这个家庭最后的宁静时光。
市场的血脉
老王一家在华南海鲜市场经营了十五年,他们的“王记水产”在市场东区第三个摊位,十平米的空间里装着整个家庭的生计,每天凌晨两点,老王要去货运站接海鲜,阿珍在天亮前整理好摊位,小磊放学后帮忙记账,小雨在泡沫箱垒成的“书桌”上度过了无数个黄昏。
市场不仅是谋生之所,更是他们的整个世界,隔壁摊位的张阿姨总给小雨带豆浆,斜对门卖干货的老李教小磊认秤,二楼办公室的会计刘姐帮阿珍填过医保表格,这些看似松散的关系,在年复一年的吆喝声、算盘声、鱼虾扑腾声中,织成了牢不可破的生活之网。
风暴前夕
十二月初,市场里流传着“怪病”的传言,老王注意到有些摊主戴起了口罩,但每日照常进出货的节奏让他无暇多想,直到中旬,隔壁摊位的老陈突然发烧住院,市场里的气氛开始变得异样。
十二月最后一周,阿珍清点账目时发现生意少了三成,更让她不安的是,小磊的学校要求每日测体温,小雨的课外班突然停课,老王依然每天凌晨去接货,但货车司机不再像往常那样下车闲聊,只是匆匆卸货就走。
封市时刻
2020年1月1日清晨,老王像往常一样准备去接货,却在市场门口被拦下,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拉警戒线,广播里循环播放着休市通知,阿珍慌忙清点存货,发现冰柜里还有价值数万元的海鲜,小磊第一次看见父亲蹲在墙角沉默不语,小雨抱着她的“泡沫箱书桌”不肯松手。
他们被迫滞留市场附近的出租屋,接下来的一周,老王每天都要接几十个电话——客户的催货、供应商的追问、老家亲戚的关切,最让他揪心的是老陈在医院去世的消息,那个总爱逗小雨的山东汉子,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
在裂缝中生长
封市第二周,老王在志愿者帮助下开始处理存货,他把还能食用的冷冻海鲜分送给无法返乡的务工邻居,阿珍用所剩不多的食材给隔离小区做盒饭,小磊在网上帮父母申请救济金,小雨在作业本上画下空荡荡的市场。
这个几乎被连根拔起的家庭,却在裂缝中找到了新的生长方式,老王加入了社区采购群,用他多年的海鲜渠道帮居民联系生活物资;阿珍的盒饭因为用料实在,成了附近防疫人员最期待的温暖;小磊教会了父亲使用线上支付,小雨的画被老师推荐参加抗疫主题画展。
重新定义家园
当四月来临,老王一家没有像其他摊主那样离开武汉,他们用积蓄在社区开了家便民店,店名还是“王记水产”,虽然暂时不卖海鲜了,老王说:“十五年的客户都认得这个招牌,等疫情过去,我们要把老顾客都找回来。”
如今的王记便民店成了社区的信息枢纽,老王帮独居老人代购药品,阿珍教新来的租户做热干面,小磊考上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小雨的画册里除了海鲜市场,多了穿防护服的志愿者、阳台上的国旗和樱花树下的笑脸。
华南海鲜市场这个地理坐标已经改变,但老王一家用四年时间证明:生活的韧性不在于固守原地,而在于即使被连根拔起,也能在新的土壤里重新扎根,他们失去了经营十五年的摊位,却找到了比生意更重要的东西——在时代的风暴眼中,普通人的相互扶持才是最坚固的方舟。
这个家庭的经历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灾难中的人性光谱:既有瞬间的破碎,也有缓慢的愈合;有无法挽回的失去,也有意外获得的成长,他们在历史的褶皱里写下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具体而微的生命诗篇——关于如何在一地碎片中,拾起希望的光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