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数据】根据贵州省卫健委10月15日通报,全省当日新增本土阳性病例12例(其中贵阳市6例、六盘水市3例、遵义市3例),连续7日单日新增保持个位数波动,疫情呈现"多点散发、链式传播趋缓"特征,贵阳、遵义等主城区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稳定在98.7(基期2022年10月),较全国CPI低1.2个百分点。

【防控策略创新】
-
"时空伴随者"智能追踪系统升级:依托贵州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优势,自主研发的"黔疫通"2.0版本上线,集成全省568个基层医疗点、2.3万个智慧终端设备数据,实现从感染源判定到隔离转运的"8分钟响应机制",在贵阳观山湖区试点期间,将平均流调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3.8小时。
-
灵活封控"三色预警"机制:借鉴贵州茶产业分级管理经验,将管控区域划分为红(高风险)、黄(中风险)、蓝(低风险)三级,配套差异化措施,如遵义湄潭县蓝区商户实行"错峰经营+预约制",客流量恢复率达91%;红区实行"网格员+志愿者+AI监控"三位一体管理。
【科技赋能实践】
- 空气消毒机器人:由贵州大学研发的"贵安卫盾"系列设备已在贵阳市23个社区应用,单台日消毒面积达8000平方米,紫外线消杀效率提升40%
- 智慧核酸"云上办":全省建成24小时"核酸采样+报告查询+结果互认"一网通平台,日均服务超200万人次,采样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
- 健康码"一码多能":整合疫情防控、交通出行、消费优惠等12项功能,在凯里、安顺等地试点"防疫码"与"文旅码"动态切换功能
【民生保障突破】
- 食品保供"双通道":建立"省-市-县"三级物资储备库(储备量达15天需求量),开通"黔货出山"绿色物流专线,保障蔬菜、肉蛋奶供应价格指数稳定在101.5
- 医疗资源"云下沉":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搭建远程医疗专网,实现省人民医院与88个县级医院实时会诊,累计开展跨区域诊疗3200余例
- 心理援助"苗岭守护计划":组建由苗绣传承人、心理咨询师构成的特色团队,通过非遗技艺疗愈、民族医药茶饮等方式,为隔离人员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
【基层治理创新】
- "村超"模式赋能防控:借鉴贵阳"村BA"经验,在遵义播州区、铜仁万山区等地开展"村超防疫联赛",将核酸查验、疫苗接种宣传融入文体活动,单场赛事最高覆盖群众1.2万人
- 防控积分制:六盘水市创新"健康贵州行"计划,市民通过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完成疫苗接种等可兑换生活用品,已发放积分兑换券23.6万张
- 民族元素宣传:黔东南州创作《苗岭防疫谣》、黔西南州编排《布依族防疫舞》,将防疫知识融入民族文化表达,覆盖群众超500万人次
【未来展望】 贵州省疾控中心专家组指出,当前疫情进入"平台期",预计11月中旬进入下降通道,下一步将重点推进:
- 建设全国首个省级疫情预测模型(集成气象、交通、医疗等18类数据)
- 研发苗药预防性制剂(已完成3期临床试验)
- 推广"无接触式"智慧社区(试点覆盖率将达80%)
(本文数据来源:贵州省卫健委、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省疾控中心2023年10月15日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