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夏之交,吉林省舒兰市因突发本土疫情按下暂停键,这座位于长白山腹地的县级市,用68天的坚守与奋战,书写了中国基层疫情防控的典型样本,舒兰疫情解封时间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座城市在危机中淬炼治理能力的生动注脚。
疫情突袭:舒兰按下“静默键”
5月10日凌晨,舒兰市确诊首例本土病例,打破了维持已久的防疫平衡,这座拥有60余万人口的城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全市实行静态管理,公交停运、商铺歇业、小区封闭,与许多城市不同,舒兰的封控面临着特殊挑战——作为农业大县,正值春耕关键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区,规上企业的连续生产关乎产业链安全。
在封控初期,当地创新推出“点对点春耕专车”,在田间地头设置核酸采样点,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这种精细化管控模式,后来被总结为“舒兰经验”在吉林省推广,数据显示,封控期间全市完成播种面积18.7万公顷,较去年同期增长2.3%。
解封倒计时:三个关键转折点
7月17日零时,舒兰市宣布全域解封,这个时间点的确定,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5月10日-26日)为全面攻坚期,通过五轮全域核酸检测,累计发现阳性感染者127例,期间建立的“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三级保供体系,日均配送生活物资2300余单,保障了封控期间民生需求。
第二阶段(5月27日-6月15日)进入精准防控期,创新实施“气泡式管理”,在封控区外围设立缓冲区,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闭环生产,亚泰水泥等47家规上企业在此阶段恢复产能,产能恢复率达81%。
第三阶段(6月16日-7月16日)为巩固观察期,最后一名确诊病例治愈出院后,经连续21天社会面清零,最终通过省级专家组评估获准解封,这个时间跨度严格遵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体现了科学防控的精准性。
解封之后:城市重启的舒兰速度
解封不等于解防,7月18日清晨,舒兰大街小巷重现烟火气,但每个商户门口都张贴着新版“防疫明白卡”,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没有举行任何庆祝活动,而是立即启动“复工复产攻坚月”。
在经开区,金马药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实行“两班倒”赶制订单;在溪河镇,首批恢复出口的黑木耳正在装车发往韩国,解封首周,全市规上企业复工率达96.8%,重点项目开工率91.2%,这种高效复苏得益于封控期间建立的“白名单”制度,提前为87家重点企业办理了通行证。
时间背后的治理启示
舒兰解封时间的确定过程,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策略的演进,与2020年初期疫情相比,此次应对呈现出三大变化:从全面封控到分区精准,从单线作战到多元协同,从应急处理到平战结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围栏”技术的应用,当地在封控期间开发的“舒行码”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员流动轨迹,使流调效率提升3倍,这套系统在解封后转型为“企业服务码”,继续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作用。
从时间坐标看未来之路
截至解封时,舒兰市累计投入防疫资金2.3亿元,但通过提前布局的复工复产机制,预计全年GDP仍可保持正增长,这种“防疫与发展双线作战”的经验,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参考范本。
如今站在解封的时间节点回望,68天的抗疫历程已成为舒兰城市记忆的一部分,那些凌晨仍在配送物资的志愿者、穿着防护服在田间采样的医务人员、在隔离教室坚持上网课的学生,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舒兰疫情解封时间不仅记录着一段特殊时期的结束,更标记着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新起点,这座东北小城用它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既是考验也是契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正是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