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什么时候开放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无数人的共同记忆与复杂情感,它并非指向某个单一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渐进、审慎、充满挑战的政策调整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中国从严格的“动态清零”到迈向常态化管理的关键转折。

如果非要寻找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起点,那么2022年12月7日发布的“新十条”措施无疑是最显著的标志,这一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标志着中国的防疫政策进行了根本性的战略性调整,这个“开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达三年的科学防控、疫苗接种以及病毒毒性变化的综合研判基础之上。
“开放”的前奏:为何是2022年末?
在“新十条”出台之前,中国执行的是以快速扑灭疫情为核心的“动态清零”政策,这一政策在病毒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间,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疫苗研发和接种赢得了宝贵时间,到了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流,其传播力极强但致病性相对减弱的特点,对原有的防控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极高的传染性使得清零的代价日益增大,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冲击也愈发明显。
中国的疫苗接种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已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超过12.7亿,特别是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接种率得到显著提升,这为政策调整构筑了坚实的免疫屏障,对奥密克戎毒株的更深入研究也表明,其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已显著降低,内外因素的叠加,使得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的转折:“新十条”与防控重心转移
2022年12月7日发布的“新十条”,是政策层面“开放”的明确信号,其核心内容包括: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养老院、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健康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加快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等,这些措施极大地简化了社会层面的防控措施,标志着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紧随其后,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自2023年1月8日起,依法将其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这标志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国内外人员往来逐步恢复正常,这一系列密集的政策调整,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感知到的“开放”浪潮。
“开放”之后的挑战与复苏
政策的“开放”也伴随着阵痛,2022年末到2023年春季,全国范围内经历了一波快速的感染高峰,医疗系统短期内承受了巨大压力,药品供应一度紧张,这是从严格管控到与病毒共存必然经历的过渡期,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应对,全力保障医疗救治,扩大药品生产供应,最终平稳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
随着社会面建立起广泛的免疫屏障,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生产生活秩序加速恢复,餐饮、旅游、交通等行业迎来报复性消费,烟火气重归城市街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各项指标逐步回升,国际交流也快速重启,商务、留学、旅游活动日益频繁。
“疫情是什么时候开放的?”答案是一个动态的区间,而非静态的瞬间,它以2022年12月为关键转折点,但背后是三年来的积累与准备,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始终坚持的科学精神、务实态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动态清零”到“乙类乙管”,是一次基于现实情况的审慎、有序的战略转移,当我们回顾这段历程,不仅是为了记住一个时间点,更是为了铭记整个国家和社会在巨大挑战面前所展现出的坚韧、团结与智慧,疫情的时代正在远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将长久地影响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