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声音 时政新闻 西安疫情停课,一座古城的静默与复苏

西安疫情停课,一座古城的静默与复苏

2021年末至2022年初,西安这座拥有1300万人口的古都,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封城、停课、居家隔离——这些词汇成为西安人日常生活的主题。“停课”二字尤其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从幼儿园到大学,超过300万学生告别校园,转入线上学习,这不仅是西安教育史上的一次特殊经历,更折射出中国城市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应对与反思。

停课之始:从校园喧嚣到线上静谧
2021年12月9日,西安通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迅速蔓延,12月20日,西安市教育局紧急通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高校实行封闭管理,一夜之间,钟楼旁的读书声消失了,城墙内的教室空无一人,取而代之的是屏幕前的晨读和云端上的课堂。

对于学生而言,停课初期充满混乱与挑战,小学生需适应家长监督下的网课,中学生面临中高考压力下的自学困境,大学生则在宿舍隔离中摸索线上实验与论文答辩,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昨天孩子还在操场奔跑,今天就得盯着平板电脑上课,这种转变,像一场没有预演的战争。”数据显示,西安停课期间,在线教育平台日均使用时长增长近200%,许多教师连夜学习直播软件,成了“临时主播”。

停课背后:技术鸿沟与人文温度
停课暴露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西安周边农村地区,部分家庭缺乏智能设备或稳定网络,学生只能借手机蹭网学习,有志愿者组织发起“旧手机捐赠行动”,试图填补数字鸿沟,心理问题悄然滋生,一名高中生在采访中坦言:“每天独自对着屏幕,没有同学间的打闹,焦虑感像藤蔓一样缠绕。”为此,西安市教育局联合心理机构开通24小时热线,为超过5万名学生提供疏导服务。

危机中也涌现出温暖瞬间,高校食堂为隔离学生免费送餐,教师自驾为学生配送教材,社区志愿者协助核酸采样……这些微光汇聚成西安抗疫的底色,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云游兵马俑”“线上唐诗课”等特色课程,让停课不失文化传承。

停课之思:教育韧性与未来启示
西安停课并非孤例,从2020年武汉封城到2022年上海疫情,中国多城市曾经历类似挑战,但西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千年古都,又是西部教育重镇,其应对方式兼具传统与创新,西安迅速启动“空中课堂”,通过电视、网络等多渠道覆盖学生;高校科研团队加速攻关,如西安交通大学开发疫情预测模型,为决策提供支持。

停课也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反思,有学者指出,疫情前的教育过于侧重分数竞争,而停课迫使人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自主能力与家庭关系,一位校长在复课仪式上说:“这段经历让我们明白,校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更是生命的成长空间。”

停课之后:复苏与未竟之路
2022年1月下旬,西安疫情逐步受控,中小学分批次复课,学生返校时需持核酸证明、测温入校,教室座位间隔一米,口罩成为标配,尽管物理距离存在,但重逢的喜悦弥漫校园,一名小学生在校门口喊道:“我终于不用和妈妈抢电脑了!”这句玩笑背后,是无数家庭130余天的坚持。

停课的“后遗症”仍需重视,调研显示,西安学生复课后成绩分化加剧,部分学生出现社交适应障碍,线上教学的惯性延续,如何平衡技术与人文成为新课题,西安教育局随后推出“阳光体育计划”与“课后服务扩展”,试图弥补停课的缺失。

静默中的回响
西安疫情停课,是一次被迫的停顿,也是一次主动的重构,它让我们看到城市的脆弱——技术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的温度;也彰显了城市的韧性——千年古都在灾难中摸索前行,西安的课堂已恢复书声琅琅,但那段静默岁月留下的思考仍在回响:当未来再次面临不确定性时,教育如何更包容、更坚韧?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危机后的革新中,正如一位西安教师所言:“停课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应对疫情,更是如何守护每一个成长的梦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hrrgy.com/shizhengxinen‌/11864.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s://shrrgy.com/zb_users/theme/tpure/style/images/thumb.png

石家庄疫情最新数据消息与活动轨迹深度解析,精准防控下的城市坚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