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水依旧奔流,外滩的灯火依然璀璨,但这座城市的脉搏,却因反复的疫情而变得不再平稳,超市货架前的短暂拥挤,核酸检测点的有序长龙,小区微信群里的物资接龙,这些场景已成为许多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萦绕在每个人心头:上海疫情,到底何时才能结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重新审视“结束”的定义,如果我们将“结束”理解为新冠病毒的彻底消失,那么根据全球科学界的共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世界卫生组织多次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将成为与人类长期共存的 endemic disease(地方性流行病),从这种意义上说,上海疫情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终点线”,而是会逐渐过渡到一种新的常态。
如果我们把“结束”定义为生活完全回归到2019年之前的模式,这个愿望恐怕也难以实现,疫情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城市的运行逻辑,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疫情防控必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决战。
什么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结束”?或许,它是指疫情不再对医疗系统造成冲击,不再对正常生活产生重大干扰,不再引发大范围的恐慌——也就是达到一种“可控共存”的状态。
观察上海疫情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关键维度:病毒、防控体系和市民心理。
从病毒维度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亚型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疫情的波动性,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疫情走向的最大变量,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病毒的进化方向通常是传播力增强、致病性减弱,但这一过程并非线性发展,可能出现反复,上海作为重要国际口岸,面临的外部输入压力持续存在,这意味着本土疫情反弹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从防控体系维度看,上海正在探索一条精准防控与常态化核酸筛查相结合的道路,从“网格化管理”到“三区划分”,从“静态管理”到“动态清零”,上海的防控策略在不断优化调整,这些措施的目标是在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最小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防控体系的成熟度与灵活性,将直接决定上海能否以较小代价应对未来的疫情波动。
从市民心理维度看,经过多轮疫情的洗礼,上海市民的心态也经历了从恐慌到适应,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对的转变,这种心理韧性的建立,是社会层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多数市民能够理性看待疫情,科学防护而不过度焦虑,社会对疫情的承受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展望未来,上海疫情的“结束”更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某个具体的时间点,这个过程可能有几个标志性阶段:首先是高效疫苗和特效药物的普及,尤其是针对变异株的二代疫苗问世;其次是分层诊疗体系的完善,普通医疗机构具备应对散发病例的能力;最后是公众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形成社会集体的防疫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放弃对“绝对安全”的执念,转而追求“可接受风险”下的正常生活,正如上海市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多次强调的,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的是耐心和智慧,而不是急于求成的心态。
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而言,与其纠结于疫情何时结束的具体日期,不如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科学防护能降低感染风险,疫苗接种能减少重症概率,保持良好心态能增强免疫力,邻里互助能共渡难关。
上海的疫情终将过去,但不是以我们想象中的方式,它不会像一场暴雨那样骤然停止,而是会如黄梅天的细雨,渐渐变小,直到我们抬头发现,阳光已经透过云层,到那时,我们或许已经适应了带着伞出门的习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享受雨后的清新空气和绚烂彩虹。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每一天都是我们抗击疫情的一天,也是我们重建生活的一天,上海的精神,正是在这种坚韧与灵活中得以彰显,疫情何时结束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何有尊严、有智慧地度过疫情时期,却是每个上海人正在书写的答卷。
